你屬于消極完美主義

?????? 渴望完美是人類共有的動機之一,但是只有為數(shù)不多的人會認為自己是個“完美主義者”。在心理學上,完美主義是指一種認知—情感模式,具有這種模式的人存在比較嚴重的“不完美焦慮”。他們做事猶豫不決、過度謹慎、害怕出錯,過分在意細節(jié)和講求計劃性。為了避免失敗,他們將目標和標準訂得遠遠高出自己的實際能力。心理學家將這種完美主義定義為“消極完美主義”。很顯然,消極完美主義的突出特點不是“追求完美”,而是害怕不完美,是一種消極的認知—情感模式。大量的研究證實,消極完美主義與強迫性神經(jīng)癥(強迫癥)有關,也是強迫型人格的典型特征之一。
完美主義的產(chǎn)生與生活經(jīng)歷、文化環(huán)境有關。一些研究指出,完美主義者的父母往往也是完美主義的。某些文化傳統(tǒng),如權威主義、僵化的考試制度、過度組織化的社會、某些宗教傳統(tǒng),都是消極完美主義滋生的土壤。當然,完美主義也與人的天生氣質(zhì)有關,抑郁質(zhì)的人更容易成為完美主義者。心理學家Tozzi等人通過對雙生子的研究發(fā)現(xiàn),一個人害怕犯錯誤的水平也受到遺傳的影響。
早期對消極完美主義的研究集中在完美主義的做事方面,但后來的研究發(fā)現(xiàn),消極完美主義者在人際關系方面的焦慮也相當普遍。而且,完美主義者之所以存在“不完美焦慮”,其心理源頭往往是在人際關系層面。這表現(xiàn)在他們對他人評價,尤其是權威評價的畏懼感。換句話說,當一個人對來自他人的評價過度敏感,會體驗到高度的壓力,這種壓力可以轉(zhuǎn)化為采用追求完美來應付。
唐代詩人王建寫過一首《新嫁娘》:“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边@首詩形象地描繪了一個嫁入大戶人家的新婦,面臨婆婆評價的壓力時所表現(xiàn)出的謹慎、鄭重的態(tài)度。另一位唐代詩人朱慶余則在一首詩中寫道:“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新娘面對公婆評價時的焦慮心情躍然紙上,與王建的詩有異曲同工之妙。有趣的是,朱慶余的這首詩題為《近試呈張水部》,是他寫給前輩張籍的,是參加科舉考試前請求朝臣張籍的推薦。男子面對科舉,恰如女子面對公婆,都是面對來自權威的評價,故而心情惴惴,壓力巨大,充滿不完美焦慮。這是完美主義者一個比較共同的特點:對來自權威的評價感到擔憂。過度追求完美,實際上是想通過這種方式緩解壓力和避免批評。
對于非權威的他人,一個人也會產(chǎn)生一定程度的擔心。在我國,對他人評價的敏感是消極完美主義的重要來源。中國自古便有“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等說法,就是要求一個人處處謹慎,盡量不讓別人挑出錯來?!白笥曳暝础薄ⅰ鞍嗣媪岘嚒睅缀醭闪酥袊颂幚砣穗H關系的金科玉律。人際溝通方面的不完美焦慮促使完美主義者竭力與人保持一團和氣。人際關系的謹小慎微遂以犧牲人的個性和真誠溝通為代價。
完美主義者對來自他人的評價過于敏感,也往往對他人持有過于苛刻的評價。如果一個人有“指向他人的完美主義”,就會對別人的行為和品德吹毛求疵,不允許別人有瑕疵,不允許別人犯錯誤,喜歡對別人橫加指責。這種完美主義所指向的“他人”也是有區(qū)別的,一般來說,完美主義者會對關系親密的人指責更多,如子女、父母、配偶、兄弟姐妹、朋友和同事。完美主義者與對方的關系越親近,對對方的不完美越容易感到焦慮。
社會學家曾指出人類存在“同族互憎”現(xiàn)象,人們對自己所認同的人表現(xiàn)出更多的苛刻評價,對其不完美之處過分在意。而對“非我族類”的他人,卻不是如此,而是代之以崇拜或否定的態(tài)度。對這種現(xiàn)象的一種解釋是:當一個人將別人納入自我的概念時,他便以對待自己的方式來對別人苛求完美。例如,東方人往往將父母視作自我的一部分,而西方人并不如此。當父母的行為有缺點時,東方人比西方人更容易出現(xiàn)焦慮,因為他們實際上將父母的缺點視作自我的缺點。所以,指向他人的完美主義最終還是指向自己的,是對“擴大了的自我”的完美要求。
完美主義與人際關系是互相影響的。一個人如果對人際關系過于敏感,害怕他人的負面評價,就會盡量將自己的事情做得十全十美,表現(xiàn)得無可指責,甚至比別人要求的還好,以緩解焦慮。反之,一個苛求完美的人,對自己和他人要求過高,不允許犯錯誤,這必然導致這個人在人際交往上出現(xiàn)障礙。當完美主義投向自己,就出現(xiàn)社交焦慮,在社交方面表現(xiàn)出羞怯、退縮和回避;當完美主義投向他人,就出現(xiàn)人際關系緊張,沖突頻繁,溝通不暢。
克服完美主義,在人際關系方面,溝通十分重要。當一個人能與他人進行有效的溝通,獲得足夠的社會支持,來自人際方面的壓力便會得到緩解,對他人也不易采取苛責的態(tài)度。另外,消極完美主義者應該理性對待自己對完美的過度追求,厘清完美主義的利弊,認識到完美其實只是一種心理感受。真正的完美是不存在的,對人對己都應該有一定的寬容之心。
官方網(wǎng)站:心理健康 ◆ http://www.xmxlzj.com
專家微博:心理資訊 ◆ http://weibo.com/fjxlzx/
企業(yè)微博:心靈雞湯 ◆ http://e.weibo.com/xmxljg
心靈博客:心理辭典 ◆ http://blog.sina.com.cn/xmxlys
騰訊空間:心靈秘鑰◆? http://user.qzone.qq.com/344217082/
?
?
廈門心理咨詢(廈門德仁心心理咨詢機構暨瀟贏身心靈會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