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完美是心理疾病

廈門心理咨詢-德仁心心理咨詢機構:追求完美是心理疾病
前一段時間,有位讀者對我說,自己是個追求完美的人,自我發(fā)展的路途上覺得太痛苦了,做為同樣有完美追求的人,我深深理解這種痛苦。做為一個教練,我也知道,有完美主義傾向的人,屬于最難教練的那一類,但也是最需要教練的那一類。
我聽過那些有完美傾向的人的傾訴:
我太痛苦了,比如裝修房子,光是為了窗子是向內(nèi)開還是向外開我就糾結了好幾天。我總是覺得事情做得還不夠好,我看到很多水平還不如我的人,好像發(fā)展的都很好,可我始終在原地打轉(zhuǎn),沒什么成就。我好像一定要比別人做得好,才覺得滿意才能拿得出手,只要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就特別不自信。為了出一份優(yōu)質(zhì)文案,我恨不得找到所有能找到的資料,還總是覺得不夠,下不了筆,遲遲交不出東西。
?
感同身受
這些痛苦我全都感同身受。小時候?qū)懽魑?,如果不能把整篇文章從頭到尾都想清楚,就連開頭也寫不出來。小學考試為了保證自己能得100分,我會檢查五遍。工作的時候為了發(fā)一封準確的郵件,我會把郵件寫完之后再回去看看相關的資料,確保我說的話正確無誤再發(fā),通常一封郵件早上寫完,發(fā)出去可能是下午了。買一件東西,可能會把整個商場逛個遍,確保自己能選到最合適的。要辦一件事,會把所有的相關因素拿出來考量一遍,很多事情就這樣胎死腹中。記得剛畢業(yè)時來北京,和一些新同事一起住在公司提供的宿舍里,有一次大家一起包餃子,有人活面,有人剁餡,有人包,我什么也不會,最后分給了我一個扒蒜切蒜末的活兒。我當時想,主力的活兒干不了,這細枝末節(jié)的小活兒得認真干呀,后來我花了將近半小時把蒜切成了非常均勻的小細末,幾個同事看到之后驚呆了,他們說你切得那么細干嘛?差不多不就行了嗎?此前的若干年,我就這樣苦苦的跟自己過不去。一方面覺得自己什么都干得挺好,另一方面又總覺得自己不行,不夠好。如果說完美型人自己最大的感受,那一定是心累,累到崩潰,就是不肯放過自己。
有利有弊
客觀一點說,有完美傾向的人,大體上有這樣的特點:做事小心謹慎,考慮周全,追求卓越,精益求精,最顯著的特征,就是思維很發(fā)達,特別愛思考。所以追求完美的人,在學校里,尤其是我們這樣的教學體制下,通常是好學生,嚴謹認真不出錯。在公司通常也是個好員工,追求卓越,做事謹慎小心,思慮周全,干得不好的活兒自己都受不了,自然不會拿出來糊弄老板,通常會是個努力工作的好下屬。完美型人通常是看重做事情的,是希望把事情做到極致的,相對而言,對人的關注沒那么多,而且有可能會比較挑剔,因為標準太高,不容易接納自己,也不容易接納別人。這些都是完美型人固有的一些特點,雖然追求完美,但和任何其他類型的人一樣,必定不完美。有優(yōu)勢,就有局限。一個發(fā)達的大腦,為完美主義的人提供了擅于分析,精于策劃的優(yōu)勢,同時也制造了很多的麻煩。一切不完美的可能,對于完美型人來說,都會造成一種困擾。人的痛苦,尤其是完美主義者的痛苦,多半來自于大腦制造的幻象。這些幻象出于兩種東西,一個叫恐懼,一個叫期待。因為太容易想到風險,想到負面因素,就很容易因為害怕失敗而遲疑不前。因為對完美和卓越的期待,又很容易因為一時達不到自己想象的標準而望而生畏。不僅如此,完美型人的大腦還總是試圖算出一條最佳路徑,最優(yōu)可能性,然后自己再行動。假如你觀察那些完美型人,會發(fā)現(xiàn)他們時常眉頭緊鎖,好像總是在思考著什么,其實很多思考是在無意識的進行,不自覺的大腦高速運轉(zhuǎn),能不累么。
?
突 破
?
如何突破呢?
簡單點說,唯有心靈的成長,才能讓自己脫離大腦的控制,成為大腦的主人。
看見
心靈的成長的第一步,看見。當你跟自己說,“我受不了我自己了”的時候,就該意識到,這里面有兩個我,主語的“我”,是真正的純粹的我,賓語的“我自己”,是被大腦控制的我。當你嘗試著去看見、識別自己的每一個念頭時,真正的純粹的你開始覺醒了。問自己,這個念頭所想的是當下的真實的發(fā)生嗎?還是未發(fā)生的虛幻的?這個念頭是出于什么擔憂?什么顧慮?這個念頭的產(chǎn)生是在害怕什么?又試圖想逃脫什么?逃避什么?當你把他們一一識別出來之后,就會發(fā)現(xiàn),那些念頭寫滿了恐懼、貪婪、僥幸,各種小妖怪。關于恐懼,這篇文章里寫了不少,可以參考。
是什么困住了你,讓你難以前行?
當你開始看到念頭,你或許會驚訝于他們的數(shù)量,你可能也會驚訝,天哪,我竟然是這樣想的!是的,過去的你就一直被籠罩在這些幻象里,看見它們,你就擁有了打敗它們的可能,是覺醒的開始?!翱匆姟苯^非易事,很多大師擁有了洞察世事的力量,因為他們經(jīng)歷了日積月累的修煉。普通人想要提升覺察能力,同樣需要不斷的修煉,不斷的學習成長,經(jīng)歷和反思,冥想也是個不錯的方法。
學會感知自己的情緒
情緒是來自于身體的感受,是獨立于大腦的。身體的智慧遠勝于大腦,很多時候,你的大腦還沒想明白,但是身體已經(jīng)告訴了你答案。對于邏輯思維很強的人來說,忽略自己身體的感受已經(jīng)很多年了,以至于和身體的連結非常弱。習慣于理性思維,也就習慣性的忽略了自己的情緒。忽略了情緒,就切斷了和真我連接的通道。我記得去年我剛開始被教練的時候,教練問我此刻你有什么感受,我當時很懵,感受是個什么東西??~~~ 那時的我醉心于大腦的盤算,絲毫不理會自己真實的感受。情緒可以告訴你很多東西,你的內(nèi)在沖突,你的期待,你的真實追求,以及你究竟想要什么,情緒是讀懂自己的契機。
找到激情
激情從本質(zhì)上來說,也是一種情緒,同時它又是一種精神追求。激情與大腦無關,與思維無關,激情是那種你說不上來為什么,但就是喜歡的事情。就像談戀愛的感覺,沒有為什么,就是喜歡。當你對某一件事情找到了這種感覺,它就是你前行的強大動力。找到了激情,做事情是可以痛并快樂著的,你便不會再過多計較這個事情累不累,有沒有發(fā)展,穩(wěn)不穩(wěn)定,是否能做到最好。它可以促使你突破思維的重重阻力,帶你走向你真正要去的地方。當然,找到真正的激情并非易事,我的老師Michael大師,在成為教練之前做過50多份工作,最終找到了教練這樣一個職業(yè)做為自己的終身事業(yè)。另外一位老師Paul博士,年少和年輕的時候,有過各種夢想,失敗過很多次,最終他發(fā)現(xiàn)自己對研究人,設計人生有極大的興趣,現(xiàn)在他是在中國培養(yǎng)出最多數(shù)量的專業(yè)教練的人。如果你現(xiàn)在不知道激情在哪,唯一的出路,就是去試,去找。
以上三點,適用于任何人,對完美型人尤為重要。做為思維發(fā)達的完美型人,一定享受過追求完美帶來的好處,完美也是你可以在某個領域成為優(yōu)秀人物的驅(qū)動力。但要獲得真正的成長和長足的進步,唯有在心靈成長上多下功夫,突破思維的限制,擁有智慧而不是智力。成長不需要完美,只需要進步,假如有一種完美存在,那么你努力的每一個當下,都是完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