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小需求怎樣表達?

11

廈門心理咨詢-德仁心心理咨詢機構:我們的小需求怎樣表達?

 

「如何表達自己的需要」和「如何拒絕別人」、「如何XXXX」(一時沒想不出來,請補充)并稱敏感內向者的人生三大難題。表達需要很難,部分是因為如果我們的需要從未被認真對待,我們自己也不太好意思當回事了。部分是因為我們擔心如果表達了需要而被別人拒絕,可能會起沖突。更多是一種奇怪的羞恥感,好像我們表達的不是需要,是原罪似的。羞恥程度取決于這種需要在別人眼里會有多正當。為了不讓大家想歪,我來舉個例子:比如朋友問你借了五萬塊錢,過了約定時間沒還,你喝了一瓶二鍋頭壯膽以后,還是會去問問到底是怎么回事的。但如果朋友借了你兩百塊錢,你就會糾結要不要去要回來。去要吧,這么點錢,會不會顯得自己小氣?不去要吧,可心里明明放不下。再來一瓶二鍋頭吧,借出去的錢沒拿回來,又損失兩百塊酒錢。所以說,表達需要,最難的,是表達這種難以言說的「小需要」。

 

我有個小朋友,叫小A吧,最近就遇到了這種「小需要」的煩惱。他畢業(yè)沒多久,人挺宅,平時在家打打游戲做做飯,很少社交活動。前段時間有個大學同學從外地來杭州找他玩,住在他家。第一天,他很開心,買了菜親自下廚。兩人相談甚歡,中間還喝了點小酒。吃喝完了,麻煩的問題來了:該洗碗了。我覺得任何現(xiàn)代家庭都應該裝一個洗碗機,來解決「誰洗碗」這種煩惱。我家沒裝因為我老婆心疼錢所以包了。小A也沒裝,但他心里是有規(guī)矩的。雖然還沒女朋友,他已經(jīng)把這個規(guī)矩當成了未來家規(guī):一個人做飯,另一個人洗碗。可朋友遠道而來,他當然不好意思讓他遵循這個規(guī)定。所以當朋友(假裝)要洗碗的時候,他很客氣地說:

 

沒關系沒關系,我來洗。

 

朋友也很熱心,說:好,那明天我來洗。第二天他去公司上班去了,朋友在家玩。晚上買了菜回來,照例做飯,兩人又喝了點小酒。吃完飯想歇歇,正等著朋友洗碗,朋友把碗一推,說「辛苦了」,到沙發(fā)上葛優(yōu)躺去了。于是小A就遇到了這「小需要」的煩惱。該不該跟朋友說呢?「我上了一天班,你也玩了一天了,雖然你是客人,一點家務不干可不行。再說了,明明你昨天說了要洗的啊!」小A越想越氣。去洗碗吧,不甘心,跟朋友說吧,又小題大做了。他坐在桌子旁,等著朋友自己覺悟。奈何朋友的「悟性」實在有些低,等了大半天,都沒動靜。有時候,我們會把別人沒看到自己的需要,等同于別人拒絕了這個需要。對于這種拒絕,我們通常有兩種做法。一種是以牙還牙,去他家吃飯,讓他洗碗??蛇@實施起來太麻煩。另一種做法,就是把這些「拒絕」的舉動記到一本黑賬上,黑賬多了,這人自然就會被列入「不可交往」名單。而這人還被蒙在鼓里。

 

所以小A一邊洗碗一邊想:

 

「這人素質太差了,這么不會體諒人。如果是我,我可絕對不會這樣!」你當然不會這么想。你最會察言觀色了嘛??墒牵绻@樣的帳多了,你就會發(fā)現(xiàn),周圍可交的朋友越來越少了。就算是同樣敏感的人,他們的敏感點也不一定能對上啊。有時候,這些不善表達需要的人會覺得自己冤:明明自己性格溫和,善解人意,人畜無害,人際交往中處處吃虧,應該大受歡迎才對,怎么反而孤獨了呢?他們沒想到,發(fā)生在內心的讓人心煩意亂的復雜賬目早晚會找到一勞永逸的方法:遠離人群。不跟人發(fā)生關系,就不會有什么難以表達的「小需要」了,自然也會有什么小黑賬了。但小A還是為這件事苦惱。他最苦惱倒不是朋友怎么不體諒,而是這么簡單的事自己居然怎么說不出口。他來跟我請教該怎么表達需要。我問他如果再有一次機會他會怎么表達。他憋了半天,紅著臉說:

 

喂,你怎么不洗碗???不是說好了你洗嗎?

 

這當然也是表達需要,但表達的主要是想跟對方吵架的需要。我總覺得,當我們在這樣表達需要時,我們其實沒有呈現(xiàn)完整的對話。完整的對話應該是這樣的:能幫我洗碗嗎?不能。喂,你怎么不洗碗啊,不是說好了你洗的嗎?所有的念頭在心里一閃而過。我們沒有意識到當我們這么說的時候,其實已經(jīng)預設了對方拒絕的立場,我們在用指責的方式回應對方的拒絕,卻誤以為自己在表達需要。真正表達需要的,只有最前面那句:能幫我洗碗嗎?它那么直接了當不加修飾,說出來反而讓人更不好意思。我發(fā)現(xiàn),越不善于表達需要的人,表達需要時越像是在回應對方的拒絕,因此也更容易引來沖突。為什么會預設對方拒絕的立場呢?大概我們自己也覺得,對方不會認同我們的「小需要」,所以要為它辯護。無論預設對方會支持還是反對,我們總是把表達需要放置在一個假想的人際關系中,我們總會設想,這個需要表達了,對方如果覺得我小氣會怎么樣?萬一我表達了需要,別人不認可怎么辦?這讓表達需要變得更加困難。

 

那么,當我們表達需要時,這個需要究竟是「大」是「小」、該不該表達,究竟是由我們自己的感覺決定,還是由假想中的表達對象決定?如果我們的表達是根據(jù)假想對象的反應來決定的,那我們的重點就變成了把假想對象的反應預測得更真實一些。我們變成了一個反應靈敏的雷達,但我們自己卻沒有決定怎么做的權力。相反,如果我們的表達是由自己的感覺決定的,我們有對這件事的控制權,如果我們有需要,就可以直接表達。對于這類細碎又微妙的人際關系問題,無論是怎么拒絕別人、怎么表達需要還是怎么XXX,阿德勒老師都提出過一個統(tǒng)一的解決方案,叫「課題分離」。如果你去問阿德勒老師改怎么辦,估計他會建議你把「表達需要」和「滿足需要」分開?!副磉_需要」是你的事,而是否滿足你的需要,那是別人的事。每個人都只做自己分內的事,只為自己分內的事負責。如果你感覺自己背上有些癢癢,你自然會去撓,而不會去想別人是否會認為你應該癢。表達需要也是如此。也許你會問:那萬一別人拒絕了該怎么辦?別人拒絕了那就拒絕了啊。至少你還可以選擇,是繼續(xù)跟他做朋友,還是跟他絕交。與假想的對方的反應相比,這至少是一個真實的反饋,就算吵架了,也比內心戲要好一些。所以,表達需要不是為了讓別人接受或者拒絕,我們自己有這個需要,這個需要就會想著法讓我們看到它、正視它、承認它。這么說來,其實沒什么「小需要」,所有的需要,都是我們的需要。

 

3

關注心靈健康(預約) 0592—5515516

關注心理健康(團體輔導)15305020431

心理官方網(wǎng):?http://99yu99.com.cn

企業(yè)微博網(wǎng):?http://e.weibo.com/xmxljg

企業(yè)博客網(wǎng):?http://blog.sina.com.cn/xmxljg

機構地址:廈門思明區(qū)嘉禾路337號中關委大廈1108室

溫馨提醒:為了保護當事人隱私,本版案例細節(jié)均經(jīng)過處理,請不要對號入座。


?相關文章

時間 : 2020-04-19
標簽 : ,,,,,,,,,,,,,,,,,,,,,,,,,,,,,,,
分類 : E 親子家庭教育
評論 : 0條

= 10 + 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