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少年的你

107

廈門心理咨詢-德仁心心理咨詢機構(gòu):原生家庭,少年的你

 

春節(jié)快到了,想回家嗎?曾經(jīng)的高考理科狀元,留美研究生王猛(化名)已有12年沒回家過春節(jié)了,6年前,他就已拉黑父母。最近,他用一篇萬言控訴書,在網(wǎng)上掀起一場父母與子女們的“腥風血雨”。

 

三種對待原生家庭的態(tài)度,就是三種人生

 

這樣的爭論,就如盲人摸象。都摸了象,但說的,都不是象。所有人都對,但也都錯了。如何看到“象”?記住一句話:凡是極致,都是幻相;凡是偏激,一定有假。只要辯證法學好了,能一分為二地看問題,你就會掌握到這個世界上最先進的三觀:中?!盁o所偏倚,故謂之中。發(fā)皆中節(jié),情之正也。無所乖戾,故謂之和。”如果你站在最好的黃金分割點上看這個世界,就會擁有絕佳的視角理解世間萬物。那么,話說回來,原生家庭到底是不是個事兒?這取決于你站的角度。我們一共有三種角度:

 

1)過度沉溺

 

過度撕逼:痛說童年虐待史,咬牙切齒、一把鼻涕一把淚地講述自己如何與父母艱苦卓絕地戰(zhàn)斗到今天——人生完全被父母毀了。過度親密:父母永遠的乖孩子。過度恐懼,比如下面這個例子。

 

2)過度隔離

 

她好像是從石頭縫里蹦出來的——絕口不提父母或者干脆告訴你:小時候的記憶都很模糊。提到父母,也寥寥幾句:“父母對我很好的。”怎么好?說不下去了?!拔乙呀?jīng)放棄和他們溝通了,就當我是孤兒了?!鄙踔習f:“你們做心理的,就是這個套路,動不動就說童年的事兒,沒時間跟你扯這些陳芝麻爛谷子……”

 

3)自相矛盾:

 

一邊說父母不好;一邊又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父母也盡力了,不埋怨他們——做人不能太矯情。對沉溺型,我是不會和他們談“原生家庭”。對隔離型和自相矛盾型,我一定要和他們談“原生家庭”。對,你猜對了,我們做心理咨詢的,就是要和來訪者“對著干”。為什么?因為人活一世,就是活在“表”和“里”這兩個層面上。真正的創(chuàng)傷是不能碰的——如果手指上有一個小傷,你都要拿邦迪創(chuàng)可貼貼上,誰會拿刀在傷口上亂砍?所以我們一輩子都是在“自欺”,在“說謊”。目的就是為了掩藏一件事:我們的創(chuàng)傷。創(chuàng)傷就是我們無力應(yīng)對,無力療愈的痛苦,解決不了,只有埋藏。

?

而埋藏就有四種方式:

 

1)戰(zhàn)斗:一輩子都和父母為仇作對,逃避自己的弱小感;

 

2)逃跑:一輩子都回避父母,逃避自己的勇氣;

 

3)假死:一輩子都假裝自己是孤兒:逃避自己的依戀;

 

4)自相矛盾:任意在前三者中選兩種折騰。埋藏的好處是可以躲一時,但代價是要和父母玩一輩子的游戲,永遠以父母為中心轉(zhuǎn)動,而沒有自己。

 

我們可以等到父母的道歉嗎?

 

如何與父母友好說再見那么,第四種方法是什么?化解和父母的恩怨,這樣你才能真正長大。長大的好處就是你可以選擇你想要的生活;壞處是需要冒險。如果這個學霸來找我做咨詢,我就會問他一句話:“你寫信的目的是什么?他會說:“我要報仇!”“報了仇你會得到什么?”

 

一般會有兩個答案:

 

1)承認、認同:他們一直都否認對我的傷害,讓全社會的唾罵聲,逼他們必須承認自己當年的確傷害到我!

 

2)共情、道歉:他們一直都不能懂得我受的傷,讓他們也嘗嘗我當年的痛苦,才能理解我當年有多痛苦!他們會羞愧,會內(nèi)疚,會自責,最終會道歉!

 

你希望他們說什么?

 

我希望他們說兩句話:

 

1.我們當年的確做錯了。

 

2.我們心情很沉痛,很遺憾我們傷害了你,如果人生再來一次,我們絕對不會這么做了。

 

那些怒懟父母的“成年孩子”們,看上去似乎那么強大,那么充滿攻擊性,但這只是他們的“表”,而真正的“里”則是渴望認同和共情。心理學有一句名言:愛的反義詞不是恨,而是不care了。

 

那么愛是什么?

 

愛就是需要。恨是什么?恨就是:“求不得”。什么叫“求不得”?求=在一棵樹上吊死。不得=永遠得不到,卻永遠不放下。舉個例子吧。一個女人被男人拋棄,她有兩個選擇:做一輩子怨婦:我這輩子算是被你毀了。換一棵樹找果子:找到一個更好的男人,與前任相逢一笑泯恩仇。所有的“放不下”是因為沒有更好的替代。有更好的替代了,過去的恩怨都可以一筆勾銷。那么為什么這個北大學霸,都三十歲了,還是個憤青,糾纏在過去的痛苦中不可自拔?很簡單,你讓一個嬰兒離開媽媽,獨立生活,是不可能的,所以嬰兒會死活也離不開父母,除了父母,世界再大,對他們也毫無意義。因為他們沒有發(fā)展到足以靠自己尋求新資源的能力。這就是我經(jīng)常說的:“成人小孩”——生理上的成人,心理上的小孩。在智商上,在身體上,學霸都已是成人,但在情商上、人格水平上,都還在和“父母癡纏”的年齡。為什么有的父母比學霸父母做得還過分,但她們卻可以過得很幸福,原來根本的問題,不是你的經(jīng)歷,而是在你經(jīng)歷以后,是否有機會和空間“發(fā)展自己”。心理學家做過“陌生人”情境試驗??纯?歲孩子在父母離開,有陌生人進屋,然后父母再回來,會有什么反應(yīng)。

 

結(jié)果發(fā)現(xiàn)有四種反應(yīng):

 

1.戰(zhàn)斗:父母離開的時候,很想念父母,父母回來的時候,會對父母大發(fā)脾氣很難哄好。

 

2.逃跑:父母離開的時候驚慌失措,回來以后刻意討好。

 

3.假死:父母離開和回來都無所謂。

 

4.和解:有話好好說。

 

測試第三種孩子的心跳,會發(fā)現(xiàn),他們并非外表那么cool。當父母回來時,他們的心跳都會加快,他們不是不在乎,只是因為必須沒反應(yīng),才能讓自己活下去。和父母殊死搏斗的孩子,發(fā)現(xiàn)只有和父母斗,父母才能關(guān)注自己。拼命討好父母的孩子,發(fā)現(xiàn)只有達到父母的標準,自己才能存活。那些對父母沒反應(yīng)的孩子,必須要“冬眠”,才能避免父母的傷害和習慣父母對自己的無視。我們就是這樣“茍活”下去的。但是也有第四種孩子,父母離開時,他們合理地安撫自己。父母回來后,和父母合理地表達抗議,很快又可以和父母愉快地玩在一起了。

?

為啥他們可以這樣做?

 

因為他們的生存空間足夠大(父母可以給他們消化情緒的空間),讓自我有充足的養(yǎng)分長大。那些一直難以放下對父母和對伴侶恨意的人,無非是因為他們的自我還沒有足夠強大到可以放下的程度。在我的咨詢室里,往往會發(fā)生三種成長。那些不停懟父母的人,開始怯生生地表達對愛的渴望;那些不停為父母辯解,自稱和父母關(guān)系不錯的人,開始表達對父母的憤怒;那些聲稱無父無母,毫無愛意的人,開始表達對父母的依戀。所謂的“成長”,無非就是一個“由表及里”的過程。我們不再活在“保護層”的世界,開始和“內(nèi)在小孩”相遇,來到了“學會自我安撫而非外求”的世界,而當內(nèi)心充滿愛的時候,才會停止和父母的糾纏。此時,再回頭看父母,卻發(fā)現(xiàn),曾經(jīng)人生中那么重要的角色,已變成配角,在視野中慢慢變淡。所有的一切,都是前塵往事。原來,生命有那么多比這些事兒更好玩的事要去做。

 

鄭重的聲明:本網(wǎng)站中轉(zhuǎn)載的一切內(nèi)容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原作者和原始出處,還望諒解!如原作者看到,如覺侵權(quán),一定在第一時間刪除!衷心感謝原作者!

3

關(guān)注心靈健康(預(yù)約) 0592—5515516

關(guān)注心理健康(團體輔導)15305020431

心理官方網(wǎng):?http://www.99yu99.com.cn

企業(yè)微博網(wǎng):?http://e.weibo.com/xmxljg

企業(yè)博客網(wǎng):?http://blog.sina.com.cn/xmxljg

機構(gòu)地址:廈門思明區(qū)嘉禾路337號中關(guān)委大廈1108室

溫馨提醒:為了保護當事人隱私,本版案例細節(jié)均經(jīng)過處理,請不要對號入座。


?相關(guān)文章

時間 : 2020-09-12
標簽 : ,,,,,,,,,,,,,,,,,,,,,,,,,,,,,,
分類 : E 親子家庭教育
評論 : 0條

= 13 + 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