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生的“習得性無助”—破罐破摔

廈門心理咨詢-德仁心心理咨詢:差生的“習得性無助”—破罐破摔
常見問題:學生時代,每個班級都存在這樣的群體:后進生。后進生一般是指品行差或學習差,或品學懼差的學生。當差生把滿是紅叉的卷子拿給家長檢閱時,家長朋友們似乎很容易陷入這樣的思維怪圈:動用家法,大刑伺候;語言暴力,“廢柴,腦殘”等侮辱性詞匯一股腦地灌輸給孩子。企圖刺激孩子的自尊心,即日起奮發(fā)圖強,一躍龍門變成優(yōu)秀生。他們深信“打壓式教育”,卻不知是在錯誤的道路上高歌猛進,既挫傷了差生的學習積極性,還給本就緊張的親子關系雪上加霜。而新晉教師們遇到差生,一時間也很難對癥下藥,有時候眼見著差生越來越沉淪,卻倍感無力。久而久之,差生患上了“習得性無助”,他們產生了厭學情緒,破罐子破摔,消極地認為自己無論怎么學習,也是做無用功,無法改變自己“笨到無可救藥”的現狀,進而采取逃避心理,放棄學習,得過且過。
案例介紹:今天我收到了一位家長發(fā)來的求助信。因為工作變動,孩子也轉學到新城市上初二,入學后的第一次月考,在鄉(xiāng)鎮(zhèn)上一直名列前茅的兒子成了班級墊底。起初,這位媽媽就火冒三丈地教訓了孩子一通,因為她想,兒子是因為不認真,沉迷于看漫畫才名落孫山的。然而她沒有想到,以后的每一次測試,兒子都穩(wěn)居在班級的倒數。這位媽媽的脾氣有些暴烈,經常用嚴厲過頭的措辭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已達到她想要的“教育效果”。然而,她忽略了孩子是因為聽不懂課,作業(yè)不會做,在學習負面情緒爆棚的狀態(tài)下,才想看看漫畫書放松下緊張的神經。但在她眼里就是不務正業(yè)。被她撞見一次,就成了次次考差的第一大罪狀。兒子雖然不滿,也曾埋頭學習過一段時光,可由于學習方法的不得當,始終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分數,狼狽地掙扎在及格線上。他將這個失敗歸因于自己的能力問題,他想,能力不足,努力也是白費。久而久之,孩子將自己孤立于課堂之外,曠課,逃課。面對老師的關心,也是封閉內心,謝絕溝通。作業(yè)也不按時提交,甚至在一次期末考上,卷面只寫學號,姓名,其他一概空白。
分析建議:后續(xù)我與孩子做了深入溝通,了解到由于城鄉(xiāng)教育資源的差異,對于初來乍到的他來說,很難迅速融入并適應集體。再加上周圍都是優(yōu)異的同學,讓他全方位地體驗了降維打擊。但他沒有氣餒,第一次月考前,他努力溫書,連上廁所都是爭分奪秒。但成績出來時,他的努力在別人眼里一下子變得可笑而荒唐。于是,他把不及格的原因歸因于自己的能力問題。即,學不好不是因為不努力,而是因為沒有學好的能力。何必再自多情,“假裝努力”,結果也是一敗涂地。也就是心理學上的“習得性無助”。雖然老師有及時介入并溝通教育,但是面對母親的不理解以及語言暴力,他一度萌生過輟學的想法。遇到這種情況,家長朋友一定要發(fā)揮你們的積極作用,不要用“畸形的愛”來綁架孩子,更不要無腦地語言攻擊,要及時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用正能量感染孩子,讓他獲得心理上的安全感。其次,教師要關注孩子身上的閃光點,發(fā)揮長善救失的作用,增強學生的自信心。還要引導學生學會正確歸因自己學習生活的進步與退步。要明白能力是相對穩(wěn)定的因素,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會隨著學習和經驗的累積而提升。針對這個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師需要提供合適的學習方法,組成學習互助小組等。總之,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都應該充滿愛的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