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殺-廈門心理咨詢

get

?? 自殺作為一種復雜的社會現(xiàn)象,學者們對其分類有不同的看法
??自殺。美國國立精神衛(wèi)生研究所自殺預防研究中心分類為“完全性自殺(CS)、自殺企圖(SA)、自殺觀念(SI)“Bowsell(1963)把自殺分為“自殺姿態(tài)、矛盾的自殺企圖、嚴重的自殺企圖、完全性自殺“。其他分類有:習俗性自殺、慢性自殺、疏忽性自殺、不完全放意性自殺、精神病性自殺等。根據(jù)自殺的結果,一般分為自殺意念、自殺未遂和自殺成功三種形態(tài)。
19世紀末,法國社會學家涂爾干因其對自殺原因的解釋和分類信受學者的重視。涂爾干認為,自殺并不是一種簡單的個人行為,而是對正在解體的社會的反應。由于社會的動亂和衰退造成了社會一文化的不穩(wěn)定狀態(tài),破壞了對個體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社會支持和交往。因而就削弱了人們生存的能力、信心和意志,這時往往導致自殺率的明顯增高。涂爾干還依社會對個人關系及控制力的強弱,把自殺分為四種類型。類型利他性自殺
利他性自殺指在社會習俗或群體壓力下,或為追求某種目標而自殺。常常是為了負責任,犧牲小我而完成大我。如屈原投身汩羅江,以死喚起民眾的覺醒;孟姜女哭長城,殉夫自殺;疾病纏身的人為避免連累家人或社會而自殺等。這類自殺者的共同心理是死是有價值的,是唯一的選擇。涂爾干認為在原始社會和軍隊里這類自殺較多。在現(xiàn)代社會里越來越少。自我性自殺
自我性自殺與利他性自殺正好相反。指因個人失去社會之約束與聯(lián)系,對身處的社會及群體毫不關心,孤獨而自殺。如離婚者、無子女者。涂爾干認為這類自殺在家庭氣氛濃厚的社會發(fā)生機會較低。失調性自殺
失調性自殺指個人與社會固有的關系被破壞。例如,失去工作、親人死亡、失戀等,令人訪惶不知所措而難以控制而自殺。宿命性自殺
宿命性自殺指個人因種種原因,受外界過分控制及指揮,感到命運完全非自己可以控制時而自殺。如監(jiān)犯被困的密室中、宗教徒為主而獻身?!?br /> 中國學者把自殺分為情緒性自殺和理智性自殺兩類。 
情緒型自殺常常由于爆發(fā)性的情緒所引起,其中由委屈、悔恨、內疚、羞慚、激憤、煩躁或賭氣等情緒狀態(tài)所引起的自殺。此類自殺進程比較迅速,發(fā)展期短,甚至呈現(xiàn)即時的沖動性或突發(fā)性?!?br /> 理智性自殺不是由于偶然的外界刺激喚起的激情狀態(tài)導致的,而是由于自身經(jīng)過長期的評價和體驗,進行了充分的判斷和推理以后,逐漸地萌發(fā)自殺的意向,并且有目的、有計劃地選擇自殺措施。因此,自殺的進程比較緩慢,發(fā)展期較長。自殺的傳染性
在有關自殺的研究中,自殺的傳染性是一個受重視的現(xiàn)象。不少研究都介紹過因影視、廣播等媒體詳盡報道一些自殺事件,而使社會上自殺或企圖自殺者增加的事實。日本曾出現(xiàn)一位走紅女演星跳樓自殺事件,此后的幾個月中,連續(xù)不斷出現(xiàn)采用類似方式而自殺的事件,其中女學生居多;筑波大學發(fā)生過一男性教師從理工大樓7層跳樓自殺,一年中在同一地方先后以同樣的方式自殺3人。
研究表明,自殺的模仿性現(xiàn)象及潛意識引導確實存在。對1973年~1979年美國電視報道自殺事件的研究報告指出,電視報道自殺事件確能導致青少年自殺率上升,越多媒體報道,內容越詳盡,則引致自殺率上升幅度也越大。青少年女性自殺率上升約13%,男性上升5%.
學者們認為最容易引發(fā)模仿性自殺的新聞報道有以下特征:詳細報道自殺方法;對自殺而引致的身體傷殘很少提及;忽略了自殺者生前長期有心理不健康的問題;將引發(fā)自殺的原因簡單化;自殺者知名度高,社會影響大;使人誤認為自殺會帶來好處等。
為減低自殺的傳染現(xiàn)象,學者們強調大眾傳播媒介注意在報道自殺事件時應該持謹慎態(tài)度,應盡量指出自殺者實際有很多其他可以選擇的途徑,自殺不是唯一出路,以便盡量減少那些有自殺意念的人認為自殺是一種正確處理困難的方法,自殺是一種可以理解的選擇。自殺的過程
自殺不是突然發(fā)生的,它有一個發(fā)展的過程。日本學者長岡利貞指出,自殺過程一般經(jīng)歷:產(chǎn)生自殺意念~下決心自殺~行為出現(xiàn)變化+思考自殺的方式~選擇自殺的地點與時間~采取自殺行為。對于不同年齡、不同個性、不同情境下的人,自殺過程有長有短。
我國學者一般把自殺過程分為三個階段:
1.自殺動機或自殺意念形成階段
表現(xiàn)為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想逃避現(xiàn)實,為解脫自己而準備把自殺當作解決問題的手段。
2.矛盾沖突階段
產(chǎn)生了自殺意念后,由于求生的本能會使打算自殺的人陷入生與死的矛盾沖突之中,從而表現(xiàn)出談論自殺,暗示自殺等直接或間接表現(xiàn)自殺企圖的信號。
3.自殺行為選擇階段
從矛盾沖突中解脫出來,決死意志堅定,情緒逐漸恢復,表現(xiàn)出異常平靜,考慮自殺方式,做自殺準備。如買繩子,搜集安眠藥等。等待時機一到,即采取結束生命的行為。自殺的三級預防
自殺的干預主要在預防,預防自殺可分為三級,即一級預防,二級預防和三級預防。
一級預防:一級預防主要是指預防個體自殺傾向的發(fā)展。一級預防的主要措施有管理好農藥、毒藥、危險藥品和其它危險物品,監(jiān)控有自殺可能的高危人群,積極治療自殺高危人群的精神疾病或軀體疾病,廣泛宣傳心理衛(wèi)生知識,提高人群應付困難的技巧。
二級預防:二級預防主要是指對處于自殺邊緣的個體進行危機干預。通過心理熱線咨詢或面對面咨詢服務幫助有輕生念頭的人擺脫困境,打消自殺念頭。
三級預防:三級預防主要是指采取措施預防曾經(jīng)有過自殺未遂的人再次發(fā)生自殺。自殺情緒的緩解
自殺情緒的形成
自殺行為的形成相當復雜,涉及生物、心理、文化及環(huán)境因素,根據(jù)精神醫(yī)學研究報告,自殺的人70%有憂郁癥,精神疾病者自殺機率更高達20%。
在社會環(huán)境因素中社會的脫序現(xiàn)象—暴力、犯罪、毒品、離婚、失業(yè)等,以及個別情況因素中的家庭問題、婚變、失落、遷移、失業(yè)、身體疾病、其它自殺事件的影響與暗示等,都是影響自殺的成因。研究顯示任何單一因素都不是自殺之充分條件,只有當它們和其它重要因素合并發(fā)生時才發(fā)生。
特征
在認知上錯誤地覺知或解釋外界的刺激,在思考上有不合邏輯的推論形式,而令個人形成負向的感受、較低的自尊、甚至形成罪惡感或無助感,最后即可能造成憂郁。
在自殺行為發(fā)生前,于腦海中圍繞著對死亡的看法,是不會動了、是不會回來了、是愉快的、不愉快的、是可逆的、不可逆的等,影響對自己、對未來、對社會的判斷,是有價值的、無價值的、是有希望的、無希望的等,并會以文字、語言、或行為來表達「想死」的企圖。
調適
當有人談及自殺念頭時,你要認真考慮相信他的話,因為他可能有了麻煩,他正發(fā)出求援訊號,他也可能正打算把這想法付諸于行動,所以你不要忌諱,一定要做些什么。首先,你要對他—-
助人篇
建立關系:對他表明你真誠的關切,主動關心他、鼓勵他。
聆聽:一個想自殺的人最需要有人聆聽他的心聲、聽出他的感受,這就是一種支持的力量。
求援:當有立即的危機可能,請不要拋下他,你可與任何可咨詢的機構或信賴的人尋求支持,或報警處理。
自助篇
所有發(fā)生于我,對每一個人來說它都會是相同不愉快的經(jīng)驗
我沒有任何理由需要獨自扛下全世界的重擔。
我心中的痛苦與恐懼祗要說出來,就會像放下重擔,讓我松口氣。
若有需要,可以向我的家人與朋友尋求協(xié)助。
經(jīng)由電話與危機中心的心理咨詢師或學校的輔導員談話可以幫助我紓解情緒、提供救援。[1]自殺動機與目的
失戀
情緒低落或無傾訴對象
與重要的人關系破裂
家庭破碎、失去家人
患了重病、失去健康
被判坐牢、失去自由
工作或學校的過大壓力
失去工作、金錢、地位、自尊、重要的人、事、物
酗酒及濫用藥物
厭惡自己或這個世界
處在被折磨或極度痛苦的環(huán)境
處在瀕臨死亡的危機中
絕望、發(fā)生無法避免、挽回的事[2](被性騷擾、強暴(強奸)、性侵害、性虐待、性操控)有自殺傾向的初期警號
想自殺的人可能會在自殺前數(shù)天、數(shù)星期或數(shù)月有以下的征狀:
表示自己一事無成、沒有希望或感到絕望
感到極度挫敗、羞恥或內疚
曾經(jīng)寫出或說出想自殺
談及“死亡”、“離開”及在不尋常情況下說“再見”
將至愛的物品送走
避開朋友或親人、不想和人溝通或希望獨處
性格或儀容劇變
作出一些失去理性或怪異的行為
情緒反覆不定,由沮喪或低落變得異常平靜開心

?相關文章

時間 : 2013-07-30
標簽 :
分類 : G 學習力提升
評論 : 0條

= 7 +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