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教熊孩子的最好辦法(上)

廈門心理咨詢-德仁心心理咨詢機構:管教熊孩子的最好辦法(上)
在記憶中,如果小朋友不聽話或耍小脾氣,再甚者違抗爸爸媽媽的指令,一般來說,都會是被批評一通或挨一頓打,這也是“棍棒之下出孝子”的中國式教育傳統(tǒng)。但在美國,這種方法不但不可取,而且很多時候,家長還會因此而被貫上“虐童”的罪名,情節(jié)嚴重的可能還會觸犯相關法律。
那么,美國的家長們以何種方式來管教孩子?
看過美國電影、電視劇、動畫片的家長,都見過這一幕:孩子淘氣、不講理、發(fā)脾氣,父母常對他們說“現在,回你的房間去!”孩子聽到這句話,就算再不甘心、懊惱、氣憤,也會終止自己的不良行為,去自己的房間里待著。
看到這里,我們的家長可能不會理解:
孩子犯了錯,不懲罰,不教育,讓他回自己的房間有什么用?美國的小孩,為什么聽到“回你的房間去”這句話,不管多生氣,都會乖乖照做?這就是美國家長“計時隔離”(Time Out)教育方式的獨到之處。一般來說,90%以上的美國家庭都會采取Time-Out(計時隔離)的方法。“計時隔離”,當孩子出現不良行為,比如發(fā)脾氣、罵人、搶東西,家長會要求他暫停手上的活動,獨自一人冷靜一會兒,再尋找解決方案。在家庭里,父母會說“回你的房間去”;在學校里場地有限,老師就在教室里布置個角落,做為孩子們“計時隔離”的場所:
計時隔離椅椅子上寫著:“現在,請想想你自己的行為。不過別忘了,我愛你?!本退愫⒆右驗椴涣夹袨楸幌拗菩袆樱膊煌嵝阉约喝允潜粣鄣?。這讓孩子有時間冷靜思考,也不會因大人的脾氣感到恐懼。
關于神奇”Time Out”的教育方法詳解
讓孩子冷靜而非懲罰
Time-Out(計時隔離),看似是孤立孩子、站墻角的一種懲罰方式,但實際上Time-Out的真含義并不是懲罰,而是利用這個機會讓正在頑皮或耍脾氣的小朋友冷靜一下。計時隔離雖說不是懲罰,但也是讓孩子站墻角的一種方式,這關于墻角的選擇,還是有一定學問的,一定是要在一個安靜無聊的角落(沒有電視、沒有音樂),而且又要在爸爸或媽媽的視線范圍之內;并不是傳統(tǒng)意義的關黑屋,或將孩子置于一個陌生的角落。因為這樣做的結果會使孩子產生恐懼的心理和情緒,不但不利于他們冷靜下來,而且對于日后的身心發(fā)展都會造成一定的不良影響。
時間并不是越長越好
計時隔離并不是時間越長越好,而是根據孩子年齡不同、內心冷靜和平靜下來需要的時間長短不同,一般來說,幾歲的孩子就隔離幾分鐘。比如,小朋友現在滿兩周歲了,那么對其的隔離就最好不要超過兩分鐘,當然也不要短于一分鐘,否則是起不到效果的。
“罰站”前先提出警告
作為家長,在孩子“罰站”前一定要先對其提出警告,而且一定要告訴其為什么要“罰站”,比如說有一次小朋友哭哭鬧鬧地不想吃飯、只想玩,而且還不讓爸爸吃飯,于是媽媽便告訴孩子,“你自己不吃飯可以,但爸爸媽媽要吃飯,你如果再不讓爸爸吃飯,媽媽就要罰站啦!”這是對于孩子的一種警告,別說,不愿意“受罰”的小朋友還真聽話,立馬乖乖地自己一邊玩去了。
事先提出警告可以起到兩個作用:
1.可以讓孩子明白自己行為的后果將是什么
2.也可以制止孩子行為的繼續(xù)進行
結束隔離后再講道理
如前文所說到計時隔離是一種“讓孩子冷靜而非懲罰”的方式,因此先冷靜下來,下一步家長需要做的就是對其講道理,告訴孩子為什么自己的行為是錯誤的,今后應該如何改正。如果不給孩子先冷靜下來的機會,這講道理完全是白費功夫,他們是根本聽不進去的。
家長心態(tài)語氣要平和
不管是“罰站”前還是“罰站”后,家長的態(tài)度一定要平和,而不要對孩子大叫大嚷,因為家長的大叫大嚷會給孩子一種錯覺,讓他們認為這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而本末倒置地認為計時隔離只是一種輔助手段。對于大一點的孩子來說,計時隔離時間一到,即使孩子不認錯,也應該結束;而且如果孩子表現好,主動認錯,那么家長還應該給予一定的口頭表揚或肯定,畢竟這計時隔離也不是對孩子的懲罰嘛!
頻繁使用效果并不佳
有的家長認為,計時隔離的效果如此之好,那么孩子犯錯誤或不聽話,就可以采取此方法,那就大錯特錯了。任何一種“懲罰”方式,如果對孩子頻繁使用的話,都會使孩子產生一種習以為常的感覺,而且有些孩子甚至還會有如此想法,“不就是Time-Out嘛,有什么大不了的”,因此頻繁使用的效果并不好,家長一定要視情況而定地采取計時隔離,讓孩子真正明白和理解自己犯了錯誤或做了不應該做的事情。
堅持同一人開始結束
有的媽媽可能會有這樣的想法,我正在氣頭上呢,孩子罰站,我不愿意理他,時間到了讓爸爸去結束,這也是一種錯誤的做法。在此用“一人做事一人當”應該不為過,如果是媽媽開始的計時隔離,那么一定要媽媽告訴孩子“時間到了,計時隔離結束了”,而不是中途換人,請爸爸來善后。總而言之一句話,就是堅持同一人開始、同一人結束、中途不要換人。
這種”TimeOut”的教育方法,到底效果如何?
它有沒有值得我們借鑒學習的地方?
一位在美國生活過多年的中國媽媽,被“計時隔離”的神奇效果震驚,聽聽她怎么說這種教育方法的好處:在美國,打罵孩子都屬于違法。你一怒之下扇了孩子一巴掌或者狠打了孩子一通屁股被別人知道了,你就有可能在第二天失去了對孩子的監(jiān)護權,孩子會被送到福利院收養(yǎng),而你也可能會因虐童罪而被送進監(jiān)獄。甚至你的孩子如果在幼兒園隨口說了一句“昨天我爸爸打我了”之類的話,警察也會馬上找上門來。在中國的小巷里常常見到的父母拿著雞毛掃打孩子的現象,在美國的公共場合是不可能見到的。中國有兩句老話叫“棍棒之下出孝子”和“不打不成器”,似乎教育手段上離不開“打”字。的確,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會有各種各樣讓父母氣憤難耐甚至束手無策的時候。教育孩子需要獎勵與懲罰手段并行,懲罰也是教育過程中讓孩子認識錯誤必須的一種手段。
那在不能打孩子的美國,父母們是用什么手段進行懲罰教育的?
在這幾年接觸了很多美國家長和他們的教育方式,總結了他們的懲罰方法,可以簡單歸結為以下兩點:“Time Out”和“TimeLimit”,也就是“獨處”和“限時”。
孩子打架時
有一段時間我經常帶寬寬到好友梅麗莎家里玩,梅麗莎有三個孩子,分別是4歲、兩歲半和一歲。兩歲半的女兒漢娜正處于第一階段的叛逆期,在美國被稱為“Terrible Two”(“糟糕的兩歲”),常常會大發(fā)脾氣亂扔東西,或者在爭搶玩具時咬人。有一次大家一起玩的時候,漢娜把過來一起玩的妹妹推到了,還狠狠地在妹妹的手臂上咬了一口,妹妹痛得哇哇大哭。梅麗莎聞訊從廚房出來,一看漢娜咬了妹妹,二話沒說把她抱起來,把她放到樓梯上去并說:“You need to time out!”(你得獨處了/你不能再玩了)。漢娜在樓梯上坐著,也哇哇大哭。其實她可以自己下來繼續(xù)玩,但她并沒有那樣做,而是一直坐在那里哭,而梅麗莎則繼續(xù)在廚房忙碌,并沒有理會大哭的漢娜。哭了約十分鐘,漢娜終于不哭了,這時候梅麗莎才走過來,問漢娜知不知道自己什么事做錯了,漢娜點點頭說不應該咬妹妹,梅麗莎表揚她勇于承認錯誤,然后給她講了一通道理,便把她從樓梯上抱下來親吻了一下,漢娜便又歡天喜地地跟妹妹玩去了。
關注心靈健康(預約) 0592—5515516
關注心理健康(團體輔導)15305020431
心理官方網:?http://99yu99.com.cn
心理健康網:?http://www.xmxljg.cn
企業(yè)微博網:?http://e.weibo.com/xmxljg
企業(yè)博客網:?http://blog.sina.com.cn/xmxljg
機構地址:廈門思明區(qū)嘉禾路337號中關委大廈1108室
溫馨提醒:為了保護當事人隱私,本版案例細節(jié)均經過處理,請不要對號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