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安全感來自哪里-廈門心理咨詢(中)

廈門心理咨詢-德仁心心理咨詢機構(gòu):孩子的安全感來自哪里(中)
如果父母對孩子的依戀超過了孩子對父母的依戀,那么母子雙方都陷入了泥沼。孩子很快就會體會到母親對自己的需要,并會竭盡全力捍衛(wèi)母親的利益。母親需要什么,孩子就會扭曲自己來迎合這種需要:如果母親喜歡忙碌,孩子就指揮著她團團轉(zhuǎn);如果母親想把孩子留在家里,孩子就纏著母親、害怕上學(xué)。一旦母親對孩子的依戀占據(jù)首位,孩子成長和發(fā)育的需要就退到后臺,孩子為了父母犧牲自己,把自己變成沒有發(fā)育完全的人。由于嬰幼兒基本都是由母親來照顧,母親的地位得天獨厚,她和孩子同甘共苦,并鼓勵孩子發(fā)展每一個能力。然而,如果母親自己感到脆弱、孩子的成長令她感到受威脅,她也會濫用職權(quán),壓制—最終將把孩子從她身邊帶走的必然結(jié)果:孩子的獨立。
當(dāng)父母利用孩子來滿足自己的需要時,孩子身上會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身體的不適、夜間做噩夢、與同齡朋友鬧矛盾、在學(xué)校里鬧事兒或者學(xué)業(yè)下降等等。三歲半的小軍,從小由奶奶帶大。奶奶對孫子疼愛有加、呵護備至,小軍走到哪里奶奶跟到哪里,從來不讓孫子獨立行走。小軍倒是從來沒有磕著碰著過,可是運動能力非常差,三歲多了走路還不穩(wěn),經(jīng)常摔跟頭。跟小朋友一起玩兒往往“挨欺負”,受了委屈就向父母求救。小軍的媽媽覺得孩子太嬌生慣養(yǎng),下決心把他送進幼兒園。秋季開學(xué),剛?cè)滋爝€不錯,雖然老師反映小軍依賴性過強。然而好景不長,很快小軍就生病了,在家里治了半個月才好。病好后,小軍卻堅決不肯去幼兒園了。奶奶趁機建議再讓孫子在家里休息半年,說冬天太冷,讓孩子出出進進的,容易感冒生病,等春天暖和了再說。半年后,春節(jié)班開學(xué),小軍又去新鮮了幾天,然后又生病了,還是不肯去幼兒園。媽媽覺得這樣會耽誤孩子的教育,堅持要送。然而每每去不了兩天,小軍就會生病回家,一病就是半個多月。病好了,再去幼兒園,又要重新適應(yīng),又會出現(xiàn)新的問題。奶奶說,既然這么折騰,不如干脆算了,不上幼兒園直接上小學(xué)也行。是小軍的抵抗力差嗎?也許。不過,人的免疫力和精神狀態(tài)之間有著非常微妙的聯(lián)系。小軍從小在嚴密的保護之中長大,不僅自理能力差,社交能力也很差。到了幼兒園,離開奶奶和父母,面對眾多的陌生老師和小朋友,肯定比較惶恐,不會很快適應(yīng)。這個時候父母(以及親密看護人比如奶奶)的態(tài)度和潛意識就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父母焦慮、奶奶揪心,怕孩子受委屈、挨欺負、染上病,恨不得孩子跟著自己在家里才放心,那么孩子就會迎合成年人的愿望,出現(xiàn)這樣那樣的問題,好讓家長把他留在家里。
六歲的文文在媽媽眼里,是一個愛哭鼻子的嬌氣包。媽媽對文文的管教非常嚴格,文文的一切都以媽媽的指令為中心,該學(xué)習(xí)的時候就必須學(xué)習(xí),媽媽在一邊監(jiān)督著、催促著,完不成任務(wù)休想出去玩兒。文文有時候?qū)寢尨舐暱棺h,“我想干什么你就不讓我干什么,不想干什么你就讓我干什么!”更多的時候則不說話,只是哭,哭得媽媽心煩意亂。文文媽媽愛面子,最不喜歡女兒當(dāng)著別人的面哭,每每在家批評文文“動不動就哭得毛病”,每次出去都要提醒文文“別在別人面前哭鼻子!”越是這樣,文文哭得越頻繁,文文媽媽開始懷疑女兒是不是需要心理治療。文文是以哭來反抗媽媽對自己的嚴格管制嗎?也許。不過,從另一個角度看,文文的哭是迎合媽媽對自己的批評。文文媽媽非常焦慮女兒的哭,認為這是她的毛病,雖然不喜歡文文哭,內(nèi)心卻認定了女兒沒有能力控制自己,還是要哭的。因此文文沒有讓媽媽失望。的確,父母的潛意識具有毀滅性的力量。兒童對自我的認識來源于周圍的人對他的評價和反應(yīng)。當(dāng)父母用語言或者行動告訴孩子“你就是這樣的”,那么他們也就這樣創(chuàng)造了孩子的個性,這就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父母對孩子的態(tài)度和言行是一面鏡子,孩子在里邊看到自己的形象,從而獲得自我評價。父母告訴孩子,“你真可愛!”孩子獲得積極正面的自我形象。父母對孩子說,“你真自私/任性/淘氣/膽小/懦弱/愚蠢/不合群/不用功…”這也就是孩子看到的自己。
孩子需要什么樣的評價呢?這還用問嗎?
布萊澤頓醫(yī)生曾經(jīng)觀察到,4個月大的嬰兒就已經(jīng)會弄虛作假地力圖從父母那里得到一個肯定的回應(yīng)。他做了一個實驗,要求帶嬰兒來的母親故意不給孩子任何注意力,只是面無表情地對著孩子坐上3分鐘。結(jié)果,20秒之內(nèi),孩子就開始絞盡腦汁讓媽媽關(guān)注自己。他容光煥發(fā)地微笑,他嗓子里發(fā)出咕咕嘎嘎的聲響,而后哼哼兩聲。他裝出更大的微笑,發(fā)出更大的聲音。他也許會咳嗽、打噴嚏,有些嬰兒甚至?xí)蓢I。他簡直不相信媽媽還是不理自己,于是再三再四地表演,企圖讓媽媽跟自己玩兒。如果媽媽還是板著臉沒有反應(yīng),他或許就放棄了,縮成一團,或者干脆閉上眼睛,仿佛睡著了就可以把媽媽擋在腦外—這一切都是母親改變了僅僅3分鐘的慣常行為所造成的!當(dāng)她最終恢復(fù)常態(tài),跟他玩兒的時候,嬰兒往往加倍自己的回應(yīng),表現(xiàn)得尤為高興。布萊澤頓醫(yī)生還觀察到,如果母親一向?qū)雰旱姆磻?yīng)比較積極,孩子就會把媽媽的關(guān)注轉(zhuǎn)移到對周圍事物上。心理學(xué)家很早就指出,如果母親給孩子足夠的關(guān)愛,孩子就不會浪費精力來試圖獲取母親對自己的接納,而是把這個精力投放到自身的成長上來。
心理咨詢預(yù)約:?0592—5515516
心理健康官網(wǎng):?http://99yu99.com.cn
鄭重的聲明:本網(wǎng)站中轉(zhuǎn)載的一切內(nèi)容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原作者看到,如覺侵權(quán),一定在第一時間刪除!衷心感謝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