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定義你自己?

37

廈門心理咨詢-德仁心心理咨詢機構(gòu):你如何定義你自己?

所謂“做些什么”原則,就是在沒有選擇、沒有方向,生活混沌沒有指向的時候,隨便做點什么就好,這個“什么”可以是最小的合理行動,可以是任何事情。

最近看的一部電影,是朱麗婭·羅伯茨主演的《美食、祈禱和戀愛》,很是喜歡,以至于忍不住在兩天之內(nèi)二刷。有一些景色,太精美,有一些臺詞,被深深觸動。

電影中,主人公莉茲·吉爾伯特是一名暢銷書作家,但事業(yè)的成功并沒有帶給她內(nèi)心的幸福。影片剛開始,她便和丈夫離了婚,準(zhǔn)備踏上為期一年的自我尋找以及自我救贖之旅。

臨行之前,她情緒激動地跟好友解釋不得不走的原因。她說:“你知道我今天早上醒來是什么感覺嗎?什么感覺都沒有,沒激情,沒活力,沒信仰,沒靈感,什么都沒有,我必須擺脫這種狀況,一想到今后我都會是這種狀況,我都被嚇?biāo)懒?。?/span>

這樣的無助,無方向,只想逃離的時刻,大概,我們每個人都曾經(jīng)有過。

只是,主人公真的選擇了出走,清空自己,給自己一年的假期,重新整理和找回自己。她去了三個地方,意大利、印度和巴厘島。

正如電影的名字《美食、祈禱和戀愛》,對于莉茲而言,每一個救贖之地,都有著一個美麗的關(guān)鍵詞。

意大利的關(guān)鍵詞是“美食”,盡情地和pizza談一場戀愛,不再考慮節(jié)食和減肥,不再企圖取悅?cè)魏我粋€男人,而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享受每一塊pizza,每一餐美食,而后,和女友大笑著,去為自己選一條更大碼的牛仔褲。同時,她學(xué)習(xí)意大利語,認(rèn)識新的朋友,學(xué)著像意大利人一樣,享受無所事事的快樂。

印度的關(guān)鍵詞是“祈禱”,她學(xué)習(xí)冥想、做義工,參加當(dāng)?shù)厝说幕槎Y,開始學(xué)著原諒自己,為自己尋找內(nèi)心真正的平衡與平靜。

而美麗的巴厘島,它的關(guān)鍵詞則是戀愛,因為遇上一個對的人,讓她忘記曾經(jīng)在感情上受過的傷,重新學(xué)習(xí)去愛,學(xué)會去愛。

三個旅行地、三個關(guān)鍵詞,每一處有每一處的精彩和意義,讓主人公莉茲從之前的慌亂中成功走出,開始有了從心底發(fā)出的、只屬于自己的燦爛笑容。

印象最深刻的一個場景,在意大利,莉茲和幾個朋友聚餐,席間,一個朋友提起:如果仔細(xì)想想,就會發(fā)現(xiàn),每一個城市都有自己獨特的詞,比如,提到倫敦,你會想到“窒息”,提到斯德哥爾摩,會想到“舒適”,紐約也有她的專屬詞叫“欲望”或者“煤煙”,而羅馬的詞是“性感”。

這時,朋友轉(zhuǎn)而問她:“莉茲,你的詞是什么呢?”

她說:“我的職業(yè)是‘作家’”。

朋友提醒她,“那只是你的職責(zé),并不是你”。

看到這里,我被瞬間擊中,本能地按下暫停鍵開始思索。是啊,每個人都應(yīng)該有自己的詞,它只屬于自己,有自己的風(fēng)格和味道,不是職業(yè),不是某個角色,而是比名字更能代表自己的詞。

那么,我的詞是什么呢?

正如電影中所說,我可以說,我是心理咨詢師,是剛剛出過一本書的“寫作者”,或者曾經(jīng)我是學(xué)生,是記者,是一名職場獵頭……

但是,這些都只是職業(yè)名稱或者某一個時期的身份,是社會定義下的我,而我又該如何定義自己呢?

我想到了“自由”,這些年,無論出國留學(xué)也好,還是從記者轉(zhuǎn)到獵頭又轉(zhuǎn)到心理咨詢師、寫作者,角色輪回轉(zhuǎn)換,甚至,開始在不知不覺中,把“自律”二字,納入自己的世界。

無非是為了“自由”二字,可以在合適地時候“自由”地選擇自己的職業(yè);自由地?fù)碛袑γ恳淮鐣r光的支配權(quán),而不必朝九晚五被束縛;能夠在努力工作之余,把“畫畫”這個擱置已久的愛好提上日程,也能隨時提包回家看望家人;還有,選擇了自媒體而不是體制內(nèi)的一名記者的工作,無非是為了文字的自由,可以寫想寫的人,想分享的故事。

想要做公眾號初期,為自己寫下的slogan:人生最大的理想是:見不同的人,聽不同的故事,寫不同的文章。

如今看來,這其中,也滿滿都是自由的味道。

所以,如果要為自己找一個專屬詞,“自由”怕是當(dāng)仁不讓。雖然未曾刻意總結(jié)追求過,就這么自然而然地流淌在我的每一次選擇、甚至每一天的生活中。

想到這里,突然覺得踏實,還好,我有自己的詞。

而后,想想周圍的朋友,其實,每一個人,都在不經(jīng)意間,書寫著自己的詞。

比如,朋友A的專屬詞是“金錢”,所以,這些年,拼盡全力的努力加班掙錢,完成財富的積累。我從不認(rèn)為,愛錢是難以啟齒的事情,她努力掙錢、努力為自己掙某種“安全感”的樣子,我覺得很美。

而朋友B的專屬詞是“穩(wěn)定”,所以,她在穩(wěn)定的工作一做就是8年,享受著安穩(wěn)工作帶來的踏實感,和每天準(zhǔn)時下班,為自己寫一幅字,做個蛋糕,插一束花的小確幸。

至于朋友C,她的專屬詞是“努力”,這些年,無論在工作還是妻子、母親的角色上,她都做得很努力,努力讓自己生活的每一分鐘,每一種角色都完美。

這個自己的專屬詞,遠(yuǎn)遠(yuǎn)不止是一個小小的定義自己的詞,它體現(xiàn)的其實是每個人內(nèi)心深處、最核心的價值觀和生活選擇,因為愿意這樣定義自己,所以,大到職業(yè)選擇、小到每一餐飯,每一次旅行地的選擇,都從這個詞出發(fā),貫穿在生活的每一個細(xì)微之處。

寫到這里,很想問問在讀這篇文章的你,有自己的專屬詞嗎?是旅行、美食這是具體的詞匯還是諸如獨立、成功,這些看似抽象的概念。

還是,提到自己的專屬詞,只能想到“xx的母親”、“xx的妻子”或是“xx公司的員工”這些被他人定義過的角色。

如果情況如此,愿你從此刻起,開始為自己尋找一個屬于自己的詞,因為你就是你,不該被任何的“前綴”所定義。

這個找尋自己專屬詞的過程,可以如電影中的主人公莉茲一般,是一次長程的旅行。

可以大到換個工作,換個城市生活,也可以小到對一件陌生事物的嘗試,比如,跳一次傘,滑一次雪,吃一次生章魚。

這些嘗試的過程,會慢慢幫你定義自己,找到屬于自己的那個詞。

如果,你依然迷茫,無從下手,推薦你去踐行“做些什么”原則,這個原則,由《重塑幸福:如何活成你想要的模樣》的作者馬克·曼森提出。所謂“做些什么”原則,就是在沒有選擇、沒有方向,生活混沌沒有指向的時候,隨便做點什么就好,這個“什么”可以是最小的合理行動,可以是任何事情。

因為很多事情,最難的不是實施計劃、完成目標(biāo)的過程,而恰恰是0到1、甚至0-0.1的部分,所以,“做些什么”原則,讓你拋棄對結(jié)果的過度追逐,拋開“如果失敗了怎么辦”的壓力,隨意的做些什么,想要的方向和結(jié)果,反而在這個“做些什么”的過程中,慢慢清晰和明確。

還記得那個古老的意大利笑話嗎?

有一個窮人每天都在一個偉大的圣人的雕像前祈禱說:“敬愛的圣人啊,懇求你,懇求你,讓我中彩票吧!”

最終,惱怒地雕像動了起來,低頭望著那祈禱的人說:“我的孩子啊,懇求你,懇求你,先買張彩票吧!”

無論何時,從“做些什么”開始,生活總會給你不一樣的色彩和風(fēng)景。如果想要中彩票,請至少先買一張彩票。如果想找到自己,請至少踏出尋找自己的第一步。

 

關(guān)注心靈健康(預(yù)約) 0592—5515516

關(guān)注心理健康(團體輔導(dǎo))15305020431

心理官方:http://99yu99.com.cn

健康官網(wǎng):http://www.xmxljg.cn

企業(yè)微博:http://e.weibo.com/xmxljg

企業(yè)博客:http://blog.sina.com.cn/xmxljg

機構(gòu)地址:廈門思明區(qū)嘉禾路337號中關(guān)委大廈1108室

廈門德仁心心理咨詢機構(gòu)(尊重您的個人私密,使隱私權(quán)得到充分的保障)


?相關(guān)文章

時間 : 2018-08-14
標(biāo)簽 : ,,,,,,,,,,,,,,,,,,,,,,,,,,,,,,,,
分類 : G 學(xué)習(xí)力提升
評論 : 0條

= 9 + 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