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長階段的人格形成(中)

134

廈門心理咨詢-德仁心心理咨詢機構:孩子成長階段的人格形成(中)

 

我曾經在一個美國的購物中心里看到了一對找不到媽媽小姐妹,姐姐約為5、6歲,妹妹約為2、3歲,妹妹驚慌地瘋狂哭叫,很多顧客和工作人員都試圖安慰她,讓她安靜下來,但是無論如何都不行,雖然姐姐的眼睛也是含著淚花,卻是很冷靜。我意識到,今天的經歷對妹妹的一生來說,其不良影響恐怕是不可抵估的。如果這一階段父母教育的方式不當就會造就出兩種不同類型的兒童:距離兒童和矛盾兒童

 

兒童:對被控制的恐懼

 

有一些溺愛孩子的母親可能在孩子的第一階段(依戀期)做得較好,可以較多地滿足孩子對依戀的需要。但是她在第二階段上往往出現問題。她可能過分呵護孩子,生怕孩子出現意外而過多地限制孩子的行動。她們總是在沖著孩子嚷嚷:“回來,那兒不能去?!薄盎貋恚莾簳さ沟?。”這樣,她就關閉了孩子通往外面精彩世界之路。她們這樣做,可能出于愛護孩子的本能,但更可能是出于自己對遭受孩子遺棄的恐懼,和自己對孩子的依戀,她不能忍受與孩子的片刻分離。

 

孩子的反應可能有兩種:一種是孩子拒絕回到母親身邊,總是設法與母親保持一定的距離,逃離母親的控制。另一種則是雖然人回到媽媽身邊,但是情感卻對母親關閉了,即在情感上保持距離。我們常常可以見到一些孩子,他們充許媽媽抱,但同時總是把臉擰到一邊,不讓媽媽親,他們最擔心的是不要被媽媽控制和“吸收掉”。

 

從表面上看,距離兒童與孤獨兒童相似,實際上他們是從根本上不同的,孤獨兒童從不主動,從不要求任何東西,更不要求接觸,因為接觸總是導致被拒絕的痛苦。而距離兒童則不同,他們通常在依戀期適應很好,他們的依戀需求通常能得到滿足,但是當他們需要離開母親時,問題就來了,他們不害怕親近,事實上他們也需要親近,但是總是小心保持自己與他人的距離,他們害怕過于親近,以至不能從母親的控制中逃脫。

 

成人:回避型人格

 

距離兒童長大以后成為回避型人格,他們的人際關系無論是身體還是情感都是疏遠的。他們通過各種方法來回避家庭生活:長時間忙于工作,喜愛經常出差的工作,喜歡參加各種室外活動,即便在家里,也總是埋頭看書、看報、電視。周末寧愿忙于各種家務也不愿多坐下來陪陪自己的配偶。獨立型人格需要自己的空間,配偶的親密表示往往使他們渾身不自在?!澳憧偸窃诳刂莆摇?,“你太粘人了”,“我需要一點自己的天地”,是他們經常發(fā)出的抱怨。他們與孤立型人格不同,孤立型人格否認自己對親密的需要,而回避型人格則會正面顯示他們對親密的需要。他們最喜歡那種來去自由的關系,當他們感受到了自己對親密的需要時,特別是當他們感到某種內疚或對遭到遺棄的恐懼時,便會從自己的小天地里走了出來,向自己的配偶頻頻示好,去取悅對方。當他們的需要得到滿足后,特別是當他們感到了對方企圖保待這種親密狀態(tài),或對自己有進一步需求時,他們便會立即退縮,甚至生氣:“你怎么沒完沒了?你的要求得太多了?!逼仁箤Ψ诫x開自己。等他們再次“出山”的時候,他們會“忘記”與對方之間的不愉快,會奇怪對方為什么如此不高興。他們會試圖改變對方的情緒,或批評對方對自己的冷淡:“我都有沒事了,你怎么還沒完沒了?”如果氣氛不能得到改善,他們會再次走回自己的小天地里去。

 

陳衛(wèi)鈞,一個成功的公司經理,是一個典型的回避性人格,他帶著妻子張莉一起來到我的診室,希望我能治療張莉的“抑郁癥”。經過與張莉的交談,我發(fā)現她的抑郁是因為丈夫對她的冷漠態(tài)度引起的:“除了吃飯睡覺,他總是有他的安排。早上忙著上班,下了班不是去健身房就是去飆車,晚上看球賽,好不容易等球賽完了,他又說要一個人冷靜冷靜,考慮生意上的事情。如果我給他的辦公室打電話,他總是嫌我影響他的工作。我不明白,既然他跟我結婚,為什么有這么把我不當回事?”我問道:“陳先生一直是對你這么冷淡嗎?”她說:“其實也不是,剛結婚時他挺好的,挺關心我的,可是沒多久就變了。等我真的生氣了,不理他了,他又會過來說好話,哄我,可是沒好兩天,他又變成那德行了,他總是在變,而且很多事答應得好好的,到時候就變卦,實在讓人受不了。”

 

陳衛(wèi)鈞冷冷地說:“你知道我喜歡運動,我有很多愛好,我不明白你為什么這么不高興,難道我不能有一點自己的事情?”張莉馬上反駁道:“你總是沒有時間跟我在一起,連一起吃個飯的時間都沒有,可是卻有時間跟秘書在一起,這是擱誰頭上能不多想?”

 

陳先生看來很不高興了,但是仍舊很克制地說:“我沒有做對不起你的事情。我只要看誰一眼,你就認為我跟他上床了。太無聊了?!钡顷愊壬渤姓J,張莉是一個很賢惠的妻子,生活上十分照顧自己,只是太粘人,什么事情都想管,不給人留一點自己的空間。回避性人格很難全身心地去親近他的配偶,總是有意無意地保持與對方的距離,每當他們感到自己的個人空間受到侵犯時,就會立即退縮,與對方疏遠。但是他們的疏遠是有限度的,一旦感到有可能失去對方時,他們就會又試圖接近對方,使對方陷入困惑之中。

 

回避性人格的另一個類型是我們常說的“花花公子”類型的人。他們需要不斷地吸引異性的注意力,正如小時候需要不斷地吸引父母的注意力一樣,但是又不能保持與異性的關系。他們總是想方設法來獲得異性的愛,可是一旦進入一種穩(wěn)定的愛情關系,他們很快就會感到厭煩,因為他們感到了被控制和被“吸收”的威脅,于是就又想方設法擺脫和終止這個關系。同時他們對依戀的需要并不因此而消失,他們就又開始了另一段戀情。對他們而言感情是矛盾的,既有對依戀的需求和對被遺棄的恐懼,也有對獨立的需求和對被控制的恐懼。如果一個母親在孩子的依戀期不能滿足他對母親的依戀要求,又在孩子的探索期嚴重地限制了他對獨立和探索的需求,那么她就很可能造就了一個未來的感情不專一的“花花公子”。

 

兒童:對失去的恐懼

 

矛盾兒童的父母通常是那些缺乏耐心的人,他們總是想從教育孩子的負擔中解脫出來,或者總是忙于其他事情,所以總是鼓勵,甚至是強迫孩子過早地開始他們的探索和獨立階段,而忽視了孩子在離開父母之后又要回來以確認安全感的心理需要,使孩子在片刻的“探險”之后常常得不到父母的情感支持,從而破壞了孩子的安全感,使他們陷入尋求獨立和依戀父母的矛盾情結之中,成為孩子走向成熟的“后顧之憂”。他們常對孩子說:“去,自己一邊玩去!”“沒看見我正忙著嗎?”“你是個大孩子了,別老纏著我?!苯Y果造成孩子對獨立的恐懼,害怕離開媽媽,這些孩子需要不斷反復地確證父母是否隨時都在關心著他們,愛他,他們總是眼睛盯著父母,唯恐自己稍有疏忽,父母就會消失。他們需要父母時刻都在身邊。他們使用一切手段來吸引父母的關注:眼淚、講故事、問問題等等,但是,他們與依戀兒童不同,生氣、哭鬧、抱怨不是他們手中的武器,相反,他們知道如何通過討好媽媽,作出好孩子的樣子,或者找出各種借口來得到母親的注意力。例如一個我的來訪者回憶說:“我媽媽總是讓我自己玩游戲或畫畫,然后她就自己消失了。她總是說:‘你現在長大了,不要老纏著媽媽,讓媽媽休息一會兒?!瘺]幾分鐘我就會找出各種借口,闖進她的房間去看她是不是還在屋里。這時候她總是很不高興:‘你沒看我正忙著嗎?’但我還是不斷地闖進她的房間去打擾她?!?/span>

 

成人:追求型人格

 

矛盾兒童到成年后即形成追求型人格,他們總是想出各種方法去保持與配偶的親密關系。與依戀型人格一樣,追求型人格也懼怕被拋棄。但不同的是,如果說孤立型人格是害怕被:“拉回家”,那么追求型人格則是害怕“害怕找不到家”。對追求型人格來說下班回到家看到家里的燈是黑的,早上看到配偶不在身邊都是很難以忍受的。他為了能夠保持與配偶的親密關系,總是力圖取悅對方,伺候對方,為對方做一切力所能及的事情。他們生怕與對方產生矛盾或不高興,因為他們怕對方離開自己,所以總是設法安排各種共同的事情:出外郊游、看電影、逛街、上餐廳、運動等等。他們總是壓抑自己的需要,將對方放在首要的位置。他們不像依戀型人格那樣總是在抱怨生氣,他們是“賢妻良母”或“五好丈夫”,很少抱怨生氣,總是努力抑制自己的不快,習慣于看著別人的眼色,生怕對方不高興??墒撬麄兊姆N種努力往往并不討好,而是使對方感受到窒息,沒有一點個人的空間。對于失去的恐懼常常造成猜疑和嫉妒,他們十分留意對方的行蹤或者表情,對可能出現的所謂“第三者”非常敏感。這種人常常在暗暗地傷心落淚,感嘆“活得太累”,陳衛(wèi)鈞的妻子張莉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精神分析:童年經歷與婚姻關系3

 

三、自我的確認和能力的形成(3-7歲)

 

這時的孩子開始體驗到了一個新的現實世界,他想要知道自己作為一個獨立的人,以周圍世界的關系究竟是怎樣的。他開始了自我形成的生命歷程。為此,他必須完成兩件事情,這些都會在一生中影響到他與于自我的關系和與他人的關系,這就是:(1)他必須在自己的內心里建立起一個穩(wěn)定和持續(xù)的自我形象,以及一個穩(wěn)定,持續(xù)的他人(主要指親人)形象。(2)確定對自己的能力的自我評價,從而確立自己的自信心。

 

自我的確認

 

在三歲之前,孩子在父母不在自己身邊時立即感到焦慮和被遺棄的恐懼?,F在,大約在三、四歲左右,孩子的空間活動能力不斷地增強了,以及父母不在他的身邊的時間也越來越多了,但他仍像以前一樣,需要安全感。于是他就開始將父母的形象裝進自己的頭腦里,以便使自己在離開父母身邊時仍然保持與他們的精神聯系,保持著心理上的安全感,就象我們把自己的親人的相片裝在錢包里,隨時都可以拿出來看一樣。

 

由于孩子開始把自己從精神上與父母開始區(qū)分開來,換句話說,就是開始獨立了,他立即面臨的一個任務就是需要逐步地建立起一個關于自己的內心形象,即我是誰?孩子是通過游戲來完成這一任務的。他們裝扮成各種動物、人物、卡通角色,等等,來嘗試自己是誰,自己不是誰?自己與其他人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最終,各種動物、人物和卡通角色的特點經過自己的認同后組合成一個獨特的個性特點固定下來。孩子在扮演聰明的小白羊、兇狠的大灰狼、可愛的小兔乖乖、狡猾的狼外婆、以及官兵捉強盜.到近年來孩子們喜愛的美少女戰(zhàn)士和灌籃高手、忍者龜.等各種角色中尋找自我,形成自我。這是的孩子表現為非常地注意父母對自己所扮演的各種游戲角色的反應,希望得到父母的認同,并強烈地希望和要求自己的父母與自己一起來玩游戲。

 

 

關注心靈健康(預約) 0592—5515516

關注心理健康(團體輔導)15305020431

心理官方網:?http://99yu99.com.cn

心理健康網:?http://xmxljg.com

企業(yè)微博網:?http://e.weibo.com/xmxljg

企業(yè)博客網:?http://blog.sina.com.cn/xmxljg

機構地址:廈門思明區(qū)嘉禾路337號中關委大廈1108室

廈門德仁心心理咨詢機構(尊重您的個人私密,使隱私權得到充分的保障)

????

 

????


?相關文章

時間 : 2018-10-27
標簽 : ,,,,,,,,,,,,,,,,,,,,,,,,,,,,,,,,,,,
分類 : F 青少年心理
評論 : 0條

= 13 +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