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是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廈門心理咨詢-德仁心心理咨詢機構:“挫折”是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小時候,孩子吃飯會打碎碗,圖個方便,就把餐具換成塑料的;孩子上學忘記調鬧鐘,圖個方便,父母每天叫他起床……孩子的成長不是一帆風順的事,家庭和學校的呵護必不可少,但如果父母過多地替孩子做“圖個方便”的決定,我們又如何培養(yǎng)翱翔藍天的雄鷹?人生需要孩子自己走,挫折未嘗不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一次假期,我以義工導師的身份參加一個帶孩子們去鄉(xiāng)村學習的團,主題非常好,內容設計得也非常用心,行程沒有任何紕漏。整整七天,孩子們得到各方面的鍛煉和熏陶,臨別時個個依依不舍,收獲滿滿,家長們也覺得物超所值。送行的日子,帶隊老師要來回四趟機場和火車站送走每一個孩子,有家長還囑咐一定要買站臺票送上月臺。我覺得沒有必要,而且這是個鍛煉孩子的絕好機會。但我沒能說服家長,正好有兩個孩子跟我坐同趟高鐵回北京,我就“默認”了護送他們的職責。火車上,我開始和他們分享自己年輕時37個小時站票從北京到廈門的經歷,在錢包被偷的情況下如何游走黔東南兩周半的故事。還給他們假設了一些應急場景考驗他們如何面對,他們一邊悶頭玩著手機,一邊倒也給出了不錯的答案。我們提前40分鐘到了火車站,下車還要先去取票,把他們的票交到他們手里,就提前和他們告別了。候車的時候,我整理一些反饋意見給主辦方——什么都挺好,最大的問題就是隨團老師們太有愛了,扛過了家長般無微不至的照顧責任,不舍得給孩子們安排工作。雖然我很愛每一個孩子和老師,但是我也必須如實說出一個教育者眼中的觀察:我們把他們當孩子,他們就成為了孩子。老師滿頭大汗把所有人的行李塞進行李艙,孩子們站在一旁捧著手機;吃完飯,老師搶著洗碗,孩子們吃完飯抹嘴走人繼續(xù)玩游戲;請來淵博的專家導覽美術館,最后只剩幾位老師禮貌地跟著……盡管帶隊老師軟硬兼施控制手機使用,但想要瞬間扭轉常年的積習又談何容易?雖然反復強調不能遲到,還定了表演節(jié)目的懲罰規(guī)則,但還是屢禁不止,孩子們跳著腳大喊冤枉:“就遲到了一分鐘!”我當時的回復就是:“趕火車的時候你遲到一分鐘試試?!睕]想到一語成讖,經典一幕竟然真的發(fā)生了。兩個孩子分秒必爭的玩著手機,果然錯過了檢票時間。我當然可以跑過去拉著他們一起上車,誰都不會有額外的麻煩。遠遠望著他們糾結了三秒鐘,最后,在“看護員”和“教育者”的角色中,我選擇了后者,選擇了不圖這個方便。當所有的說教都被證明無效時,我決定讓他們以體驗式學習的方式領悟這個花錢都買不來的“教訓”。于是,冒著被家長罵不負責任的風險,頂著給主辦方添麻煩的壓力,我既沒有跑過去催他們,也沒有留下來陪他們,只是在微信群里發(fā)了一個“Good luck”的笑臉。
今天發(fā)生的事情,讓我突然意識到,家長們真的太喜歡“圖個方便”了。
小的時候,孩子吃飯會打碎碗,圖個方便,就把餐具換成塑料的;
孩子會忘記調鬧鐘,圖個方便,還是我每天叫他起床吧;
孩子賴床趕不上校車,圖個方便,我就替他系個鞋帶吧;
孩子搬玩具要來回跑三次,圖個方便,我替他一次搬完吧;
上學以后,孩子愛在課間打鬧,圖個方便,就安靜地在桌上趴著休息會兒吧;
春游會有不可預測的危險,圖個方便,校外活動都取消吧;
回到家里,孩子洗碗洗不干凈,圖個方便,我就替他洗了吧;
孩子問一堆問題我也不懂,圖個方便,就給他報個班吧;
周末想跟閨蜜喝個下午茶,圖個方便,就買個iPad丟給他吧;
出門旅行,登山包太重,圖個方便,還是拖個大行李箱吧;
火車多辛苦啊,圖個方便,就買機票吧;
去機場地鐵還要倒一次車,可能坐過站,圖個方便,就打車吧;
鄉(xiāng)村研學,這山泉水看著干凈也可能有寄生蟲,圖個方便,你就忍著點渴吧;
跟陌生人聊天多危險,圖個方便,就別采風了吧;在船頂上上課會不會掉進河里,圖個方便,大家自己玩會手機吧……
在孩子們成長的過程中,大人們不愿讓孩子吃一點點苦頭,面對一點點風險,不允許他們犯錯,一次次替他們做了“圖個方便”的決定,一點點剝奪了他們自我保護、自我修復以及從錯誤中學習的機會。
對了,那件“誤了火車”的事是這樣結局的:孩子們認識到錯誤,并決定自己承擔后果,買下一班的一天一夜的站票回北京,我聽說后感動得流出淚來,孩子們的自我成長超越我的預期。但是,家長堅決不同意。經過一番辯論和抗爭,最后女孩子自己坐火車回到北京,途中還想辦法換成了臥鋪,她的父親從一開始的不放心到最后感謝我的決定,而男孩子的母親擔心十幾歲的孩子被人販子拐走,當天飛到懷化,次日打飛的把孩子接回北京。教育現(xiàn)場,究竟哪些是應該完全避免的危險,哪些是可控可測且有教育意義的風險?一位有經驗的教育者應該具備有效評估風險的能力,在風險和收獲中得到最大公約數(shù)的能力。這件事沒有絕對的標準或尺度,有時候靠直覺,有時候靠經驗。其實安全問題不是一個向誰追責的法律問題,而是一個“孩子該如何長大”的哲學問題。孩子們注定要在10歲跌的這個跟頭,你非要等到30歲才讓他跌,他可能跌倒了再也爬不起來。
我個人認為,長大這件事,跟上廁所一樣,孩子們必須自己完成,無論你有多愛他們。大人們一廂情愿的,打著愛的旗幟去代勞、去操心、去過度保護,去敲打問責把孩子磕痛的地板,最后造成的后果就是一旦當家長不在身邊的時候,孩子永遠不能自己站起來。
關注心靈健康(預約) 0592—5515516
關注心理健康(團體輔導)15305020431
心理官方網(wǎng):?http://99yu99.com.cn
心理健康網(wǎng):?http://xmxljg.com
企業(yè)微博網(wǎng):?http://e.weibo.com/xmxljg
企業(yè)博客網(wǎng):?http://blog.sina.com.cn/xmxljg
機構地址:廈門思明區(qū)嘉禾路337號中關委大廈1108室
廈門德仁心心理咨詢機構(尊重您的個人私密,使隱私權得到充分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