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批評性思維(上)

廈門心理咨詢-德仁心心理咨詢:什么是批評性思維(上)
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批判性思維,那就是把知識的表象和本質區(qū)分開來的能力。理清了這一點之后,我們才能探討如何培養(yǎng)這項關鍵的能力。
你的論點有什么支撐?
對我而言,批判性思維的啟蒙來自于我的大學第一堂人文通識課:“哲學視角下的人文學科”。6年前的秋天,芝加哥大學Wiebolt教學樓的103教室里坐著18個剛剛入學的年輕人。每個人都在安靜地盯著眼前的書本,偷偷用余光打量未來的同學。教室里的氣氛持續(xù)了幾分鐘,直到一個穿著黑色衛(wèi)衣的年輕學者走進了教室,把所有人的目光都帶到了他的身上。年輕學者帶著不容置疑的威嚴走到了黑板前,用粉筆寫下了一個問題:“強權是否就是真理?”反對的同學們紛紛開始拋出一些熟悉的詞匯——人權、自由、平等——而支持的同學們則開始假設如果納粹德國贏得二戰(zhàn)之后,世界的價值觀會有怎樣的變化。年輕學者耐心地聽完每個同學的回答,把同學們的回答一個一個地用“前提-結論”的方式總結成三段論,寫在黑板上。
“這些前提條件可以保證結論的成立嗎?”
結果是,經歷了仔細的檢驗之后,每個同學都沒法在邏輯上自圓其說。我們尷尬地發(fā)現,雖然我們每個人心中有強烈的想要證明自己觀點成立的欲望,但在證明自己觀點上卻無從下手。年輕學者笑了笑,“如果你的觀點在邏輯上不能成立,怎么說服別人呢。”這是我大學生涯里印象最深的一堂課,盡管我學到的道理回過頭來看并不深奧:我開始理解觀點的本質到底是什么,學會給自己的觀點提供合理的支撐。在我的人文通識課上,這是一件持續(xù)整個學期的事情。整個學期,我們在課程里討論了不同文學和哲學作品里面對“公正”這個概念的定義。對于我來講,每一次開始閱讀新的一本書都是一次興奮的、觸電般的體驗。對我而言,“公正”曾經是一個簡單的、理所應當的概念,我從來沒有想過這還是一個可以被思考的對象。但在這堂課里面,我才真正體會了這些被老師帶著不容置疑的權威傳授下來的概念背后的復雜性。
批判=反思
回到國內后,我們在德明一直思考的問題是:西方傳統(tǒng)里的博雅教育在中國有多少本土化和適齡化的空間。同時,作為博雅教育的核心,批判性思維的傳授自然應是當務之急。但意識到如此流行的一個詞語在基本概念上還沒有得到厘清,實屬可惜。在可追溯的歷史視野內,世界上第一個定義“批判性思維”的人是美國哲學家約翰·杜威(John Dewey)。杜威在《我們如何思考》中稱之為“反思性思維”(reflective thought)。他的定義如下:“(反思性思維是)對觀點和被認同的知識所采取的主動的、持續(xù)的、仔細的思考;其方式是探究知識具備什么樣的支撐,可以得出什么樣的結論。”杜威認為,人和物體的最重要區(qū)別在于,人可以自我革新,而物體一成不變。物體的改變只能受到外在的影響,而人自我革新的方式在于積極、主動的思考。但是,主動的思考不等于主動的知識學習。一個知識豐富的人如果不具有把自己和知識分離開來的能力,那么跟被動的物體沒有任何區(qū)別。所謂反思性思維,就是一種能夠把知識當做對象反復錘煉的思維模式。對于任何一個觀點,具有批判性思維的讀者的第一反應不是“我需要找到正確的理解方式”,而是“作者的這個觀點有什么支撐”、“這樣的支撐是否合理”。能夠問出第二種問題非常可貴,但在中國的教育體系中,學生們普遍缺乏這種把文本放在和自己平等的位置上,與之對話的能力。
與經典著作平等對話
我們曾經在Homer Project里教過學生閱讀《獨立宣言》。這篇文獻的觀點人盡皆知:北美殖民地應當從英國統(tǒng)治下獨立出來。但閱讀《獨立宣言》的目的并不是了解這個著名的結論,因為答案在初中歷史書上已經寫得明明白白。
鄭重的聲明:本網站中轉載的一切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原作者和原始出處,還望諒解!如原作者看到,如覺侵權,一定在第一時間刪除!衷心感謝原作者!
關注心靈健康(預約) 0592—5515516
關注心理健康(團體輔導)15305020431
心理官方網:?http://99yu99.com.cn
企業(yè)微博網:?http://e.weibo.com/xmxljg
企業(yè)博客網:?http://blog.sina.com.cn/xmxljg
機構地址:廈門思明區(qū)嘉禾路337號中關委大廈1108室
溫馨提醒:為了保護當事人隱私,本版案例細節(jié)均經過處理,請不要對號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