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心態(tài)的重要性

12

  廈門心理咨詢-德仁心心理咨詢機構:良好心態(tài)的重要性

 

  有這么一個有趣的現象:兩個人同時去醫(yī)院體檢,一人身體無恙,一人查出問題,但醫(yī)生不小心搞混了檢查單,結果本來身體有問題的人并無大礙,日漸健康,而本來健康的人反倒一蹶不振,真的病了。為何會這樣呢?美國醫(yī)學專家莉薩·蘭金在《安慰劑效應》一書中給出了答案——安慰劑效應和反安慰劑效應。大多數人也許對這兩個詞感到陌生,若是表達為“心靈的力量”,可能一下子就懂了。莉薩·蘭金在書中反復強調:“一個人的思維、情感和信念,無時無刻不在影響我們的健康。”
  
  健康與否源于心靈的博弈
  
  什么是安慰劑效應呢?“乳房內動脈結扎手術”曾被認為是治療心絞痛的標準療法,后來為了驗證該療法是否確實有效,研究人員設置了“假手術對照組”,即患者覺得自己做了手術,事實上醫(yī)生根本沒做。結果顯示,71%接受假手術的人病情竟然明顯好轉,而在接受真手術的患者中,好轉率只有67%。這項研究說明,該手術用處不大,之所以有那么多患者覺得有效,是因為他們相信手術有效。
  
  1955年,《美國醫(yī)學會雜志》刊登的《有效的安慰劑》一文指出,研究發(fā)現,哪怕只采用純鹽水或非藥用成分治療患者,仍會有1/3的人被治愈。究其原因,病人雖然接受的是無效治療,卻因相信治療有效,而讓癥狀真的得到緩解,這就是安慰劑效應。
  
  令人震驚的還不止這些。一項研究中,工作人員將34名大學生與電器連接起來,并告訴他們:“將有電流通過頭部,可能導致頭痛”。盡管實際操作中并沒電流通過,還是有超過2/3的學生感到頭痛。一項針對哮喘患者的試驗發(fā)現,如果告訴他們正在使用的藥品中含有刺激性過敏原成分,大多數患者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喘息、氣短,甚至是支氣管收縮,而實際上所謂的藥品只是無害的鹽溶液。還有一項研究顯示,79%的醫(yī)學生都會表現出他們所研究疾病的癥狀,因為他們在研究時每天接觸大量同類病人,久而久之可能覺得自己也有類似癥狀,最終真的“得償所愿”。相對于“想康復就能康復”的安慰劑效應,這種“想得病就會得病”的現象,稱為反安慰劑效應。
  
  最初,科學家們認為,兩種效應只對受教育程度不高、容易上當受騙的人產生效果,人們一旦知道治療用藥是安慰劑,便沒用了。但哈佛大學醫(yī)學院研究發(fā)現,幾乎每個人都會對安慰劑產生反應,哪怕你是醫(yī)生或科學家,哪怕你明白了安慰劑效應的有關知識。
  
  兩種效應充分說明心理因素是如何改變生理機能的。一個人健康與否,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你“相信自己會更好”,還是“認為自己會生病”這兩種想法的博弈。如果你相信人體存在一種自我療愈的力量,并用科學的辦法調動,真的就會變得更健康。
  
  “醫(yī)心”比“醫(yī)身”更重要
  
  “若無心靈之疾,何來抱恙身軀?”在中國哲學史中,道家的“黃老思想”最早主張精神與形體的統(tǒng)一;傳統(tǒng)中醫(yī)也一直將“形神皆俱”作為健康的重要理念。越來越多的現代研究證實了其正確性,比如心理學界研究發(fā)現,愛較勁、脾氣大的人70%都會患冠心?。恍愿駵睾?、易滿足的人,身體相對更健康。
  
  “臨床上,身心疾病的例子比比皆是。”大城市生活節(jié)奏越來越快,職場壓力與日俱增,很多人年紀輕輕就得了高血壓、冠心病、胃潰瘍、糖尿病,甚至是癌癥,且療效不佳,痛苦不堪。事實上,其中很大一部分病例是由心理問題導致的,治療的關鍵在于“醫(yī)心”。
  
  有位患者查出淺表性胃炎(很有可能就是心理因素導致的)后非常懼怕疾病惡化,于是自作主張地猛增服藥劑量,不料導致肝臟損傷,健康亮起更大紅燈。他又擔心自己因此患癌,要求醫(yī)生一通檢查,可越查越緊張,身體素質每況愈下。后來,袁勇貴幫患者分析了疾病的發(fā)病機制,引導其放松緊張的心情,幾次心理治療后,患者的病情有了很大程度的好轉,之后就慢慢痊愈了。“心靈安慰在治療身心疾病上,發(fā)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span>
  
  案例:一位女性患者結婚多年沒有生育,且每次來月經肚子疼得要命,就醫(yī)后確診為子宮內膜異位癥。考慮到患者病情嚴重,且手術治療該病技術成熟,醫(yī)生便建議她做手術。但這位患者非常害怕,精神緊張,最終是被丈夫勸上手術臺的。手術過程非常順利,但術后患者血壓不斷下降,刀口部位持續(xù)滲血,醫(yī)生幾次搶救都無法解決,竟在第二天去世了。在分析原因時,專家們認為,由于病人極度恐懼,思想壓力太大,導致免疫力極具下降,進而造成凝血功能變差,止不住血?!叭绻t(yī)生當時能幫患者打開心結,緩解恐懼,使其相信醫(yī)生和手術療效,期待自己預后的幸福生活,可能就不會發(fā)生這個悲劇了?!辈軡梢阏f,信任醫(yī)生、相信治療方案、對治愈疾病充滿希望的患者,治愈幾率要大得多。相反,即使醫(yī)生實施了近乎完美的治療措施,效果依然不好。
  
  人體有個“壓力反應”,當大腦產生害怕、焦慮等消極想法時,體內的皮質醇、腎上腺素等應激激素水平便會上升,影響免疫系統(tǒng),增加患病風險,導致生理病痛。大腦若是感到樂觀、積極,便會啟動“放松反應”,促進機體完成自我修復。
  
  好心態(tài)遏制疾病基因
  
  書中還提到一個有趣的現象。堅持健康的生活習慣,比如平衡膳食、勤于鍛煉等,的確能讓一部分人變得健康,但也有一部分人身體情況更糟糕了,且無論怎么檢查都找不出原因。在心理問卷調查后,醫(yī)生驚訝地發(fā)現,這些人或困于孤寂,或飽受情傷,或陷于職場??梢姡瑹o論生活習慣多么健康,只要內心世界深陷痛苦,健康狀況就不會好。
  
  “你認為,你生病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為了恢復健康,你的身體究竟需要什么?”在回答蘭金這兩個問題時,有人說:“我的工作太忙,每天都被掏空”,有人回答:“我的婚姻很不幸福,吵個沒完”,有人回答:“我太孤獨了,每晚都是眼淚伴我入眠”……與蘭金交流后,有人辭職了,有人離婚了,有人搬去了另一個城市,還有人去追逐內心壓抑已久的夢想。神奇的是,這些久治不愈的患者,身體竟然都好了起來。
  
  長久以來,基因決定命運的觀念深入人心,高血壓、糖尿病、乳腺癌等遺傳性疾病困擾著很多家庭。基于表觀遺傳學的研究已證實,心理力量可避免一些遺傳性疾病基因的“開關”被打開,進而預防疾病的發(fā)生。具體來說,雖然細胞基因相同,但表達方式卻會因所處環(huán)境的不同發(fā)生差異。心理消極時,細胞生長環(huán)境會被壓力激素“毒化”,使身體患??;心態(tài)積極時,人體自我恢復機制自行啟動,受損部位得到修復。因此,即使家里有遺傳性疾病,家長也不能從小就將“我可能不會長壽”的負面想法根植于孩子的腦海中,這些想法可能觸發(fā)身體變差的生理機制。
  
  想象健康就會真的健康
  
  我們該如何運用心靈的力量,變得更健康呢?專家給出了具體建議。
  
  做個快樂的人:免疫力對防治疾病非常關鍵,而好心態(tài)是保護免疫力的重要因素。做一個開朗、豁達的人,免疫功能會更好。偶爾著急、生氣也沒關系,但要學會調節(jié),盡快走出消極情緒。友善的言語、溫暖的舉動利于自己和周圍人保持健康,而心腸不好、喜歡害人的人,免疫功能不會好的。
  
  學會心理調節(jié):當你生病了,不要只關注藥物和手術的療效,也要重視心理調節(jié)的作用。蘭金說,冥想是很好的療愈方式,找個安靜的地方,閉上眼睛,靜坐一會,想象一下自己健康的樣子,細節(jié)越多效果越好。值得提醒的是,要讓大腦專注于想要的東西,而不是不想要的東西。比如,當你告訴自己“我不相信我會抱病終生”時,身體聽到的可能是“我會抱病終生”,因此你該強調“我會更加健康”。
  
  找到生病的根源,沒有人不痛恨生病,但患病也是一個寶貴的機會,促使你客觀地審視生活,發(fā)現生活的漏洞。當你生病時,醫(yī)生可能會給你一個詳細的治療方案,但如果疾病的根源是孤獨、抑郁或壓力,那么再詳細的治療措施都只能暫時緩解病情。為了避免周而復始地生病,你要學會聆聽內心的聲音,選擇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王國榮補充說,當人們放下太多功利性的追求,不再為了膨脹的欲望而消耗和忙碌,身心往往就會重歸健康。
  
  信任你的醫(yī)生。“在一定程度上,醫(yī)患之間達成信任,相處融洽,會比一場全面、精妙的手術更有意義。”這句話是曹澤毅60多年臨床經驗的總結。他建議,診療疾病時,醫(yī)患雙方應充分溝通,共同選擇適合的治療方案。醫(yī)生不能單純地用藥和手術,必須照顧到患者的恐懼和顧慮,耐心解釋,悉心照料,幫助患者放松身心。

 

 

 

關注心靈健康(預約) 0592—5515516

關注心理健康(團體輔導)15305020431

心理官方:http://99yu99.com.cn

健康官網:http://www.xmxljg.cn

企業(yè)微博:http://e.weibo.com/xmxljg

企業(yè)博客:http://blog.sina.com.cn/xmxljg

機構地址:廈門思明區(qū)嘉禾路337號中關委大廈1108室

廈門德仁心心理咨詢機構(尊重您的個人私密,使隱私權得到充分的保障)

 


?相關文章

時間 : 2018-07-11
標簽 : ,,,,,,,,,,,,,,,,,,,,,,,,,,,,,,,,,
分類 : G 學習力提升
評論 : 0條

= 10 +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