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何時開始不喜歡自己了(上)

145

廈門心理咨詢-德仁心心理咨詢機構:國家心理治療師│心理學教授郭瀟贏

 

他肯定沒有那么喜歡我,因為我一點兒也不漂亮。如果他拒絕了我,我肯定會難過死……”

 

一位高中同學和我這樣說道。大叔有些詫異,這位女同學雖然不是女神級別的人物,但也是很多男同胞追求的對象,怎么對自己如此不自信呢?突然,大叔想到了自己:我有時在和別人聊天時,也會感覺他們沒有那么喜歡自己;也會覺得自己的身材很不好,一點兒也不健美;也會難以想象如何應對一些負面事件(被拒絕),認為自己會悲痛欲絕……

 

大叔不禁猜測,是不是我們對自己都有這么大的 “偏見” 呢?“偏見” 本意是指對他人、團體的一種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極否定態(tài)度。在這里,大叔用來指我們對自己的低估(Underestimate):低估別人對自己的喜歡、低估自己的樣貌與身材,甚至低估自己對一些糟糕結果的適應能力……因為低估別人對自己的喜歡,我們不敢麻煩別人、不敢說出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因為低估自己的樣貌與身材,我們可能會害怕向喜歡的人表白;因為低估自己的適應能力,我們可能在想象一些不好的結果時,就會高度緊張……但大叔想問:這種低估、“偏見”,是事實,還是我們自己制造出的恐懼與焦慮呢?

 

這世上的大多數人,都在以為別人沒有那么喜歡自己最近,來自美國康奈爾大學的心理學家 Erica Boothby 發(fā)現了一種神奇的現象:喜歡的差距(Liking Gap)。[2]在這項研究中,Boothby 最開始讓一些彼此陌生的參與者單獨聊會兒天,然后評估對對方的喜歡程度,以及預測、想象對方對自己的喜歡程度。實際上,這個過程被錄像了(得到了參與者的同意,錄像內容只做研究使用)。Boothby 發(fā)現,參與聊天的人,幾乎都會低估對方對自己的喜歡程度。然而,當第三者看聊天錄像的時候,卻可以準確看出一個人究竟有多喜歡另外一個人,即不會低估不僅如此,在一個研討會中,Boothby 讓彼此不認識的兩個人進行大約 5 分鐘的自我介紹。并且,在時長為 1.5 小時的研討會期間,這兩個人也會一起討論相同的話題。

 

研討會結束后,Boothby 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

 

你覺得,剛剛和你一起討論的伙伴,在將來會有多大意愿再次與你研討。結果發(fā)現,他們都會低估這位伙伴想與自己在將來再次討論的興趣,認為人家可能不太想繼續(xù)與自己一起研討,看吧,即使是研討會這種現實的生活場景,人們也會毫不例外地表現出 “喜歡差距效應”,但更現實的,還在后面。先來接受大叔的一個靈魂拷問吧:你覺得室友有多喜歡自己?Boothby 發(fā)現,在關于 100 多名住宿大學生的研究中,即使彼此住在了一起,但前五個月內,也會出現 “喜歡差距效應”。也就是說,我們會低估其他室友對自己的喜歡程度,以為人家根本沒有那么喜歡自己。

 

為什么?為什么我們會傾向于低估那些陌生人對自己的喜歡呢?甚至,會低估朝夕相處了 5 個月的室友對自己的喜歡呢?其實,在我們的一生中,最害怕的一件事,可能就是來自他人的評價。因此,我們在與他人的社交中,會對自己不好的表現異常敏感,想著下次可以改善。但問題是,我們一般會在把自己的問題放大到無限,當自己表現不好、出丑時,總以為別人會注意到。即會出現聚光燈效應(spotlight effect),認為他人會看透自己內心不自信、緊張的想法。因此,我們會低估別人對自己的喜歡,以為人家把自己不好的地方都看穿了。但實際上,別人根本沒有那么關注我們。不會關注我們的各種小細節(jié),甚至即使出現尷尬的行為與話語,他們也不會記很久。只是一直,我們高估他人對自己的關注程度,進而導致低估了他人對自己的喜歡,所以害怕麻煩別人、害怕不被接受而不敢說出心里話。

 

9102年,你還在否定自己的美麗嗎?

 

我們對自己的 “偏見”,除了低估別人對自己的喜歡程度,大叔還發(fā)現:我們大多數人都會低估自己的長相與身材。曾經,有人邀請美國著名 FBI 通緝令畫像師 Gil Zamora 來參加一個實驗。實驗的主要過程,是 Gil 拿手絕活:聽口述,畫人像。Gil 與其他參與者隔著一層紗,只聞其聲,未見其人。Gil 會邊詢問參與者的特征,一邊著手畫作。

 

“你的頭發(fā)長什么樣?”;“下巴呢?”

 

椅子上的姑娘們,腦子里回想著每日每夜在鏡中看見的自己。然后是臉上堆起的贅肉:在 Gil 畫完之后,還沒看到這些姑娘到底長什么樣,實驗的第二部分就開始了。第二批上場的人,是那些姑娘們今天剛剛認識的陌生人,彼此只是有短暫的交流。他們在同樣的椅子上坐了下來,Gil 依然看不到他們的樣子,更不知道他接下來要畫的,其實就是剛剛畫過的那些姑娘們。

 

 

想必,Gil 的心里也充滿了疑惑,實驗設計者故意找了兩組完全不同的人嗎?剛剛是 “自卑組”,現在變成了 “自信組”?實驗結束的那天,實驗設計者把第一批參加畫像的過娘都請了回來。那位抱怨自己下巴大的 Florence,這一天看到了兩幅素描:而這第二幅,則源自那位和 Florence 交談的陌生人,所作出的描述??粗鴥煞际莵碓从谧约?,但完全不同的畫作,Florence 仔細對比,最后她開心地笑了,即使笑容會撐大自己的下巴。

 

 

3

關注心靈健康(預約) 0592—5515516

關注心理健康(團體輔導)15305020431

心理官方網:?http://99yu99.com.cn

企業(yè)微博網:?http://e.weibo.com/xmxljg

企業(yè)博客網:?http://blog.sina.com.cn/xmxljg

機構地址:廈門思明區(qū)嘉禾路337號中關委大廈1108室

溫馨提醒:為了保護當事人隱私,本版案例細節(jié)均經過處理,請不要對號入座。


?相關文章

時間 : 2019-08-17
標簽 : ,,,,,,,,,,,,,,,,,,,,,,,,,,,,,,
分類 : E 親子家庭教育
評論 : 0條

= 8 + 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