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會孩子敢于嘗試(上)

104

廈門心理咨詢-德仁心心理咨詢機構(gòu):如何教會孩子敢于嘗試(上)

 

為什么有的孩子喜歡樣樣自己來,有的卻什么都要人家?guī)兔??孩子透過“做”來了解“我是誰,會什么”。如何幫助孩子發(fā)展自我概念,勇于嘗試?】教室里又來了六個新孩子!不管是三歲或五歲,在這兩個星期里,他們已清楚的告訴我,他們是用什么眼光看待自己:覺得自己有能力,或覺得自己很多事都做不好。

 

三歲的小艾任何事都習(xí)慣先自己來,實在是打不開、折不了,才來找老師說:“我需要幫忙?!本退阈枰獛兔?,她小小的臉龐上,仍寫滿了自信。同樣是三歲的茱莉,只要東西灑了、鞋子稍微套不上,就扭頭哭叫:“我不會做,我太小了?!本退阄液椭虒λf:“你是大孩子了,先試試看,我會幫你的?!彼幕卮鹑允牵?“我不是大孩子,你撿起來,你幫我穿。小小的身軀,處處表達著“我沒有能力”。五歲的羅杰,讓我想起二年前離開的小賓。兩人同樣是不能解讀社會行為的亞斯伯格癥小孩,但不同的是,小賓總先動手試,而羅杰卻拒絕嘗試,老是以抗拒的言語或行為來表示:“我不愿意做?!逼鋵嵞鞘且驗樗X得自己做不好,所以用憤怒和拒絕來掩飾他的無力感。

 

孩子看待自己“是有能力,或無助的”,代表著對自我概念的認識。自我概念良好的孩子,受挫力較高,相信自己可以成功;挫折,只是另一個新的嘗試起點。自我概念較差的孩子,遇事容易放棄,會覺得自己沒能力,很容易一敗涂地。幼兒不會等到長大才開始發(fā)展自我概念,而是從一出生、從日常生活的互動中,來奠定“我是誰”、“我會……”的自我概念。

 

完成“我想要、我可以”的成就

 

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不管他是小艾或茱莉,先天氣質(zhì)是勇往直前或害羞觀望;也不管他有沒有先天上的學(xué)習(xí)挑戰(zhàn),像小賓或羅杰,小小孩來到世上的第一個任務(wù),就是要成為“獨特、自主的自己”。小小孩都會有不可抗拒的,想要“做”、渴望“完成”的動力。別驚訝,許多才一兩歲的小孩,就很堅持要自己穿衣、穿鞋、吃飯,甚至過馬路。在生命的前三年里,沒有比學(xué)會自立和自主更重要的事了!孩子從出生,頭不能抬,到開始邁開大步行走,每一個讓自己自立、自主的行為,都會讓他著迷的一試再試。令人肅然起敬的是,幼兒執(zhí)意要自己做那些事,并不是因為容易,而是因為它們困難!好比他不斷想辦法,要把難以掌握的湯匙轉(zhuǎn)對方向,把晃來晃去的腳掌和襪口對得更準(zhǔn)。他既不是為了贊賞,也非為了領(lǐng)獎,只是因為那“我想要、我可以”的本能驅(qū)使。你一定聽過“Terrible Two”(麻煩兩歲)的說法吧,許多成人對這個詞的解釋,只停留在“哦,他就是愛唱反調(diào)!就想讓我生氣?!钡覀兊脤W(xué)著從孩子想自主的角度來解讀那處處唱反調(diào)的行為和動機。

 

發(fā)現(xiàn)“我是我”的自主過程

 

孩子發(fā)現(xiàn)他可以控制自己的肢體動作,去想去的地方、拿想拿的東西,就開始了“自主意志”的建構(gòu)工程。他會發(fā)現(xiàn),自己和他人是不同的個體,而每個個體都擁有不同的思維。有趣的是,某些“自主”的動作居然會引發(fā)他人做出“同樣”的反應(yīng)。比如說:“我知道如果我去拿姐姐的娃娃,她會尖叫?!薄叭绻胰ッ莻€洞洞(插座),媽媽會瞪大眼睛說,不可以!”像這樣去推測自己和他人想法的異同,去證驗自己所想的是對的,所成就的正是孩子相信自己能力的心理基礎(chǔ)點。所以他唱反調(diào),絕非是想故意氣死大人,純粹是心理自主之旅的一個過程,他想證實的是“我是我”。你可能會質(zhì)疑:“難道我要讓他摸插座、自己過馬路嗎?”不是!別忘了,孩子年紀(jì)小,還不能區(qū)分事情的危險性,所以成人要很清楚的幫助孩子理清哪些事他可以做主,哪些是沒有選擇的。比如說,你可以提早叫他起床,讓他再三試著自己穿鞋。但坐上車時,沒得選擇,一定要系上安全帶。適度、清楚的畫出界線,并不會打擊孩子的自主和自信,反而讓他們相信自己可以做出正確的選擇,也讓他們覺得安全、受到保護。相對的,不提供幼兒界線,反而會讓他覺得“超載”,似乎凡事都得靠自己,那會讓幼兒覺得無助、不安。

 

挫折是成長的“有機肥”

 

生理上的自主、心理上的自信,皆需要溫床來助長,它們并不會自己長出來。成人的“鼓勵嘗試”和“無條件接納”能提供這樣的溫床,讓孩子學(xué)習(xí)到:自己是有能力、可以冒險、不怕跌倒的人。

 

“鼓勵嘗試”和“無條件接納”的第一種含義是:讓幼兒自己做。最有效也最容易上手的方法是,從孩子很小開始,就給他機會和時間,學(xué)習(xí)自己吃飯、穿衣、拿畫筆、甚至參與做家務(wù)。讓他從日常生活中,具體感受到自己有能力,別人也信賴他。第二種含義則是,我們也要讓孩子感受到:挫折就像影子,會跟隨我們一輩子,要學(xué)會與它相處;也就是接納隨之而來的難過和憤怒,接納自己在嘗試后的失敗。所以當(dāng)挫折發(fā)生時,成人可以:不帶批判的去指認孩子的情緒,讓他認識:覺得難受和憤怒是正常、能被理解的。比如:“蓋子蓋不上,你很生氣,是嗎?”“你跌倒了,很痛,所以哭得很傷心?!钡群⒆拥那榫w比較穩(wěn)定后,再就事論事,提供方法。比如:“你看,這是蓋子的把手,你可以這樣拿著蓋上來,再試一次!”“就是這樣,轉(zhuǎn),再轉(zhuǎn)……”

 

有了這樣的鼓勵和接納,孩子其實就會放心,會愿意換個方式再試,也就會有更多機會經(jīng)歷自己努力而來的果實。于是,挫折成了孩子成長時的有機肥料。相反的,我們也有可能讓孩子認為:自己沒有能力,所以凡事得由他人代勞。比方說你很辛苦,常幫孩子打點大小事。但從幼兒的角度來看,他學(xué)到的卻是:“自己什么都做不好”,因為大人覺得他能力不足。所謂“習(xí)得的無助”,就是指在不信任、成人事必躬親的環(huán)境中成長的孩子,容易從很小開始就養(yǎng)成了以放棄的習(xí)慣和態(tài)度來面對挫折,適應(yīng)新環(huán)境的能力也會降低。

 

常聽成人說:“他長大就會了!”事實并非如此。成人的不信任,不但減低了孩子手眼協(xié)調(diào)的精進機會,也剝奪了孩子從經(jīng)驗中鍛煉接納挫折、再站起來的受挫力。成人盡量做、幫孩子事先過濾掉可能的困難,只會一次次讓孩子感受到:挫折好像天要塌下來了,而自己卻無法解決。于是,孩子成了“小草莓”,一碰就受傷。讓我們再回頭看看小茱莉的例子:東西灑了,她的無助信念讓她習(xí)慣了不去嘗試,因為她自認沒能力完成。而從小身處大人事必躬親的環(huán)境,更讓她日漸養(yǎng)成凡事“理所當(dāng)然”的要成人來做與“命令”他人的習(xí)慣。要如何讓大人去執(zhí)行她想要的事呢?她習(xí)慣用哭鬧的方式,因為那很管用!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若多分一些時間給他,耐心引領(lǐng)、鼓勵他多嘗試、克服困難,這樣的孩子比較可能在不停尋找方法、不怕困難的信心中長大。而這樣的可能性,就從此刻他手中的那個湯匙、那雙襪子,以及那個瓶蓋開始……

 

 

3

關(guān)注心靈健康(預(yù)約) 0592—5515516

關(guān)注心理健康(團體輔導(dǎo))15305020431

心理官方網(wǎng):?http://99yu99.com.cn

企業(yè)微博網(wǎng):?http://e.weibo.com/xmxljg

企業(yè)博客網(wǎng):?http://blog.sina.com.cn/xmxljg

機構(gòu)地址:廈門思明區(qū)嘉禾路337號中關(guān)委大廈1108室

溫馨提醒:為了保護當(dāng)事人隱私,本版案例細節(jié)均經(jīng)過處理,請不要對號入座。


?相關(guān)文章

時間 : 2019-09-02
標(biāo)簽 : ,,,,,,,,,,,,,,,,,,,,,,,,,,
分類 : E 親子家庭教育
評論 : 0條

= 13 + 6

?